中国妇女报
2021年04月16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8版:爱生活·绿色科技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科学传播如何激活青少年的好奇‘芯’”沙龙启动

用科普教育激发孩子好奇心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富东燕

    “近期,中国科普研究所开展了第11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的6.2%提高了4.36个百分点。” 近日,在“科学传播如何激活青少年的好奇‘芯’”沙龙上,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科学故事会》主编王挺给出的这组数字,说明了近年来我国科普工作已初见长效。

    一直热心青少年科普传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金涌,也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组织的此次沙龙上表示,科技腾飞固然重要,科普也同样重要,他说:“科普是播下科学的种子,为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科普可以消灭一些妨碍科学发展的伪科学,稳定社会的发展。”

    好奇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点,也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如何通过科学传播激活青少年的好奇心,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王挺还表示,培养未来的科学家需要从好奇心开始,而好奇心需要从娃娃抓起。“今天的科普不再是灌输式的,而是要将科普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构建一个有利于驱动好奇心的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体系,需要加强科学阅读和创作的媒体传播平台的建设,推进优质科普资源的普及传播。”王挺说。 

    金涌还建议,做科普应遵循一定原则:一是科普内容一定要有科学依据;二是科普内容要可行或可期待,有近未来性或超前性;三是科普内容要有趣味性,要能吸引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群;四是科普要传递正能量,传播内容要积极向上。此外,做科普要考虑受众,给中学生、大学生、老百姓的,要用不同的传播方法和方式。“创新不是天生的,不是知识、不是智商,而是一种能力的养成。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这种能力。”金涌强调说。

    “我家书柜里摆满了科普书籍,都是我曾经读过的作品,在我最具有好奇心的年龄,是这些书滋养了我;小学时我最喜欢的电视频道是CCTV9,我是《寰宇世界》栏目的忠实粉丝,这个栏目带我了解大千世界,激发了我探索世界的欲望……”清华大学学生、《科学故事会》学生作者厉海川也在沙龙上这样分享自己儿时探索科学的路径和感受。

    北京人大附中知名物理教师、科普达人李永乐在沙龙上介绍了如何让青少年对科学产生兴趣。他指出,长久以来很多人都把对科学的需求变成了对考试的需求,认为科学和数学唯一的作用就是考试、考大学。一些教师甚至在教学过程中,过多把精力投入到传授考试技巧和解题套路,而忽略了知识本身的美。他说:“很多人形容教师像园丁,会把花草修剪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而我认为,教师应更像导游,把孩子们带到科学的花园里,让他们自己去体会科学的美。只有一个相信科学和热爱科学的国家,才能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作为教师,我们应承担起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任。”

    厉海川则希望学弟学妹们热爱知识,热爱学习,“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教会你去理解这个世界。”他建议,作为学生要多读课外书,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有意识增加科普阅读,尝试科学实践,在丰富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打开思维格局,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