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1年04月21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1版:要闻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弘扬传统家庭美德 铸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

    全国妇联副主席(兼),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家风研究院院长 蒙曼

   《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出版,这是中国家庭建设领域的一件大事,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工作的高度重视。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一阐释,把我们对家庭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新高度新在哪里呢?它不仅仅把家庭视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更把家庭视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在这种家庭观下,家庭不仅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它更应当成为一支积极的力量,这支力量既自成一体,又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它凝聚、塑造、引领着家庭成员,使之不断向上向善,家庭也因此成为美好生活的互助组,家庭美德的培训班和国民责任的实践场,这样的家庭,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与社会和谐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阐释,不是立足于家庭讲家庭,而是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和治国理政的高度来定位家庭,让家庭具有更多的社会功能,也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这种新的定位,既来自传统,又体现着新时代的命题。

    重视家庭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周易·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作为个体的男女必须以家庭为单位结合起来,而由家庭关系体现出来的夫妇、父子关系又进一步成为社会的基础,没有他们,君臣、上下、礼义等社会秩序都无从谈起。《礼记·大学》在讲人生修养时,也建立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序列,把治理家庭当做一切社会治理的起点。这样的文化传统,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作用的基础。

    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家教与家风的意义,又不仅仅是立足于传统,更是对时代命题的高度把握。这一时代命题,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2017年10月18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被写进十九大报告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也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含着让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梦,包含着让中华民族为人类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的民族梦,也包含着让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人生出彩的人民梦。上述三个层面,不正对应着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吗!换言之,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既是中国梦的主体内容,也是家庭建设的主体内容。这就把家庭建设和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担当起相应的时代责任。而能够担当这一大业的中华儿女,又绝非天然造就,而是必须经过后天培养。在这个培养过程中,家庭作为人生的起点、终点和落脚点,其职能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特别强调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

    怎样才能让千千万万的家庭真正担负起民族复兴基石的责任来呢?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很明显,家庭建设虽然包括众多方面的内容,但其核心必定是价值观建设,而在家庭价值观的建设过程中,传统家庭美德的传承与发展,无疑应该是我们推进家庭建设的根基和抓手。

    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个人认为,有三个方面的美德最值得珍惜。

    第一,孝老爱亲,相互扶持。传统的中国家庭是一个基础的合作组织,在这个组织之中,男有分,女有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家庭角色,也承担着不同的家庭责任。这就是南宋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三十一》中所描绘的家庭场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在这样一个经典的五口之家中,父母是家庭的支柱,他们男耕女织,昼夜苦干,让家庭丰衣足食;祖父母已经不是主要劳动力,但他们不仅老有所养,更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他们悉心教养着童孙,在润物无声之中,已经把生产经验、生活经验和为人处世之道传授给了第三代。童孙是这个家庭的希望,他接受着父辈和祖辈的养育,同时,他也是父、祖的接班人,是他们生命的延续。在这样的家庭里,每个人都为家庭贡献力量,每个人也都从家庭中获得生活和情感支持,而整个家庭也在相互扶持中获得延续。这正是我们传承至今的家庭美德,这种美德强调,家庭成员并不是绝对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咬合的齿轮,他们在合作之中寻求和谐,在合作之中实现传承。这样强调合作共生的家庭关系,在养老育幼方面都有明显优势,而且有助于实现两性之间的平衡与平等,值得继续发扬光大。

    第二,父训母教,忠厚传家。中国的家庭不仅是生活的互助组,更是德行的培训班。中国有着注重家教的优良传统,“养不教,父之过”是人们的基本共识。这种教育包含着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但更重要的还是人生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蜀先主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朱子治家格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教育都立足于人的成长,这既是家庭教育的优势,也是家庭教育的重心所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中国又形成了父训母教的分工方式。父亲侧重于宏观的人生引导,而母亲则侧重于具体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知识阶层,父亲的家教理念往往以《家训》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母亲的训导则凝练成“四大贤母”的形象,约化为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教子故事,在中国人心中留下长久而深刻的影响。这种注重人生教育,讲究父母分工合作的家教模式也是传统的家庭美德之一,对今天家庭教育的方向与方式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第三,推己及人,家国情深。身处于一个古老而强大的国家之中,中国人自古就形成了强烈的家国情怀。这使得古代的家庭伦理从来都不局限于家庭,而是具有推己及人,由内而外的强大推广能力。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孝悌为基础的家庭美德施之于乡里,则成为恤老怜贫、恭敬桑梓的良风美俗;施之于国家,则成为守望相助,移孝作忠的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反过来说,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国家的罪人也被视为家庭的逆子,受到国法与家规的双重惩戒。这样内外一体,家国一致的传统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它也应当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要落脚点,让个人、家庭与国家同向而行,同步发展。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它也必将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成为千家万户的幸福源泉,也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坚强基石。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