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1年05月28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2版:时讯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城市“免疫”更强大了 武汉人笑得更灿烂了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范语晨

    “过早”的人们在巷子里谈笑风生,爷爷奶奶的合唱排练在社区广场上火热进行,机器轰鸣在工厂车间……解封一年有余,武汉早已恢复了往日生机。不同的是,这座城市的“免疫系统”经过硬仗锤炼,已然今非昔比。

    一位院长的希望

    5月12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来到武汉市银潭路。路边的商超便利店里,买早点的人们络绎不绝。而对面就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一年前这里曾牵动亿万国人的心绪。

    隆隆的吊车声响在耳畔,这是金银潭医院的三个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在施工:门诊住院楼改造将于2022年8月底全面完成;总面积3.6万平方米的应急预防楼项目,负压病房由目前的4个增加到45个,预计今年底完成主体工程;新建的15层科研大楼项目,预计于2023年9月建成投用。

    介绍在建项目时,金银潭医院院长黄朝林很“纠结”:“医院还在扩建,但我希望病人越来越少,我们的人民越来越健康。”

    对于曾收治2894名新冠肺炎患者的“风暴中心”来说,这不只意味着冲锋陷阵,而是年复一年的蓄力投入。黄朝林向记者介绍,金银潭医院早在2014年治疗重症肺炎病人时,就发现体外膜肺氧合(ECMO)效果显著。但重症病人毕竟是少数,“怎样能保证机器不生锈,人员队伍不退化呢?我们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对机器进行维护,并对全省的医疗单位承诺,任何一家医院出现这样的病人,金银潭会派出专业人员,送出我们的机器。”

    新冠肺炎期间,ECMO成为公认的“救命神器”。黄朝林说,疫后医院提高传染病诊疗能力的重点依然是科研攻关,“让新发、突发的传染病更早发现,更快遏制。”

    一个社区的温度

    “我们巡逻队去年7月份组建的时候只有6个人,现在有83人了!”记者来到东湖新城社区时,冯善明阿姨指着“老东湖巡逻队”的成员照片墙,骄傲地介绍道。

    冯阿姨口中的“老东湖巡逻队”,是疫后东湖新城社区的退休老年人自发组建的志愿团队。除了日常巡逻发现问题,他们还经常组织合唱比赛等文娱活动。

    “老东湖巡逻队”不是东湖社区唯一的新生力量。

    2020年3月10日,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湖新城社区探望居民生活。武汉“解封”当天,总书记给东湖新城社区全体工作者回信,指出要“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抗击疫情以及进入常态化防控的一年多来,东湖新城社区涌现出老东湖巡逻队、谢小玉志愿服务队、阳光屋综合服务中心等多个志愿团队。“社区治理力量比过去翻了番。”社区书记陶久娣欣慰地告诉记者。

    只是队伍增加还不够,下沉党员、社区干部、居民志愿者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机制也在抗疫的实践中愈加完善。武汉第二轻工业学校教师杨怡是东湖新城社区130名下沉党员之一,疫情防控期间,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新生命的降生。

    去年3月21日,社区中有一位妇女临产,家里却没来得及准备产妇及新生儿的用品。上午11时许,社区网格员在微信群中紧急号召为宝宝捐物资,居民们纷纷响应,志愿者、下沉党员们挨家挨户取物资。

    下午2时许,当杨怡带着物资回到社区时,眼前堆成小山的婴儿用品让她眼眶有些湿润:奶粉、尿不湿、婴儿车,甚至暂时用不到的幼儿图书……

    “孕产期女性在小区封闭期间很不容易,多亏了共建共治的社区支持网络,把大家的爱心迅速连起来了。”杨怡说。

    一套系统的守护

    “如有涉及外地确诊病例在武汉活动过的轨迹,应急指挥系统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到,触发黄色预警,自动交给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核查。一经确认情况属实便立即触发应急处置。”武汉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各种色块、图表和数据,公共应急指挥系统项目技术组组长左秀然在给记者详细讲解智能风险预警机制的具体流程。“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而风平浪静之下,上万的工作人员通过应急指挥系统进行风险排查和管控,成了一条‘隐蔽战线’。”左秀然说。

    记者获悉,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数据应用系统基础上,武汉市历经一年多时间,总投资约一亿元,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了这套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通过互联网大客流、人口迁徙大数据,为疫情分析和风险研判提供支撑。

    武汉的城市“免疫系统”智能化了。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建设专班负责人杨国良表示,“武汉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是利用大数据进行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一个缩影。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治理和智能管理,进一步提升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和高效处置能力。”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