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1年07月16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1版:要闻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敦煌女儿”樊锦诗

在传承历史与赋能新生中守望敦煌

    开栏的话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近日开始公示,“用爱照亮山区女孩人生梦想的教育燃灯者”张桂梅,“为莫高窟研究保护倾尽一生的敦煌女儿”樊锦诗,贡献出抗疫“中国方案”中医药力量的张伯礼……身为道德模范的他们,用实际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本报即日起开设“德耀中华”栏目,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道德模范事迹,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传递他们的精神力量。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20世纪80年代初,樊锦诗接手敦煌研究院后,条件艰苦,我知道她有很多困难,但她是个实干的人、正直的人,她做的工作很了不起!”

    不久前,在谈到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运营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情况时,曾和樊锦诗同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甘肃省文史馆原副馆长水天长这样说。作为历史学者的水天长很少夸赞别人,但被称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是个例外。

    她最懂得爱护莫高窟

    几年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曾到访新落成的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在中心的球幕影院观看了《千年莫高》,这是一部时长仅为20分钟的电影,从丝绸之路的开拓、兴起,到敦煌的由来,以及莫高窟的缘起到兴建,壁画、雕塑艺术的介绍展示等,令人颇为震撼。影片结尾显示,总导演是樊锦诗。

    2003年3月,十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期间,作为政协委员的樊锦诗和其他委员提出了关于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提案,提案建议在游客数量急剧增加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建设数字化保护利用设施。

    该提案受到各方重视,此后,提案内容从批准、立项,到最终动工修建,历时11年,直到2014年8月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并投入运营,樊锦诗和她的同事们迎来了敦煌莫高窟数字化展示的新时代。

    新的数字中心完全改变了昔日来到莫高窟的游客们的参观模式,游客先凭票进入接待大厅,参观展陈之后观看主题电影和球幕电影,观影结束后再乘坐观光车直达莫高窟窟区进行参观活动。这种观赏敦煌艺术高清数字电影与莫高窟实地体验相结合的复合参观模式,既有利于减少游客在洞窟滞留时间,又有助于提高莫高窟游客承载量,帮助游客更好地欣赏敦煌艺术,获得高品质的体验。

    “为了帮助观众更好看洞,所以先有一个历史文化背景的电影做铺垫,通过这个大家了解莫高窟是怎么开凿的。你把这个看好了,你再去看洞,实际上是帮助你体会和了解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做好了很多准备。”樊锦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记者了解到,整个数字展示中心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8万平方米。分为游客接待中心、影院、办公区等,特别是球幕影院中主题电影的展示,使游客未进莫高窟,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也曾有人对莫高窟的管理和数字化展示有另外的声音,但在研究院文化弘扬部主任李萍眼里,樊锦诗是最懂得怎么去管理爱护莫高窟的。

    “数字敦煌工程”的前瞻性保护

    从1963年来到敦煌来到莫高窟工作,“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如今已是一位83岁的老人,虽然已经退休,但为了敦煌,她仍然奔波着,并且担任着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在漫长的工作中,除了各门类的学术研究,莫高窟文物的保护、研究、弘扬开发始终是摆在樊锦诗和同事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保护是必然的,开发利用又是现实问题,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就能促进莫高窟的持续发展,实现发挥文物的现实价值,如果处理不好,最终将使莫高窟遭到无可挽回的损害,这是樊锦诗最不愿意看到的。

    樊锦诗曾经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于莫高窟这样的文物衰变是一种必然,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延缓文物的这种“衰老”现象。

    作为世界闻名的艺术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属于甘肃、属于中国,同时属于全世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观光者来到敦煌膜拜和游览观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使敦煌的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趋势。樊锦诗对此认识得很清楚。

    1998年左右,全国掀起“打造跨地区旅游上市公司”热潮,有关部门要将莫高窟捆绑上市。当时樊锦诗坚决不同意,“硬是把压力都顶了回去”。“文物保护是很复杂的事情,不是谁想做就可以做的,不是我樊锦诗不想让位,你要是做不好,把这份文化遗产毁了怎么办?全世界再没有第二个莫高窟了。”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保护好祖先的遗产,“如果莫高窟被破坏了,那我就是历史的罪人”。

    敦煌研究院在2003年初开始筹建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这个现代化的游客服务中心今天已经成为现实。从运行数年来的效果看,毫无疑问验证了樊锦诗当年超前的保护思路的正确。

    敦煌研究院一位学者告诉记者,“数字敦煌”工程是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的国家标杠,在国际上处于先进地位,目前这项工程正在继续推进中。樊锦诗对促进敦煌文物的保护事业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2018年敦煌文博会,尽管已是80岁的老人,樊锦诗仍然很有兴致地参加了相关论坛等活动。在文博会的她仍旧神采奕奕。

    在2019年第二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70年中国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分论坛上,樊锦诗以敦煌莫高窟文化为例发言,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坚持文明交流对话。

    樊锦诗还表示,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文化遗产是古代东西文化在敦煌交汇交融的印证。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佛像等有古印度、波斯萨珊王朝以及古希腊文化、中亚文化等印记。“正是因为敦煌文化以开放的胸怀博采众长,吸收并消化不同文化,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创造创新,才形成这样辉煌灿烂、富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派的敦煌莫高窟文化艺术。”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樊锦诗就是那批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的人之一,她说过,“我的命就在敦煌”。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