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1年09月17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4版:专题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弘扬载人航天精神 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二○○八年九月二十七日,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出舱后挥动中国国旗(摄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摄

    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

    6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进驻天和核心舱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向全国人民敬礼致意的画面。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

    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2013年7月26日,习近平在会见“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和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的讲话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中国航天事业已走过65年的风云岁月。65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始终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其中,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继“两弹一星”之后,又一项高科技国家重点工程。它不仅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有着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象征性标志。

    从“两弹一星”奠定中国航天基础,到“863计划”描绘中国高科技发展蓝图,从载人航天发展战略的制定,到载人航天工程接连取得历史性突破……回眸我国载人航天从艰难起航到阔步跨越的壮美征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精心谋划下,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科学发展与进步。

    也正是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默默奉献的中国航天人用自己的青春、智慧、热血和生命,铸就了通向太空的探索之路,也孕育出不朽的载人航天精神。

    “自力更生”精神孕育我国最初的航天精神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探索太空的努力。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国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这条方针孕育了我国最初的航天精神,核心就是“自力更生”。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很快,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完全自主研制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在太空唱响《东方红》,宣告中华民族从此进入航天时代。

    当日,在即将发表的新闻稿上,周恩来总理加上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字句,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人在航天事业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意志和决心。“自力更生”的航天精神在实践中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1983年底,航天工业部将航天精神概括和提炼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在传统航天精神的激励下,中国航天人不断创造着奇迹。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等老一辈科学家上书中共中央,要求开启国家高科技计划,跟进世界先进水平。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和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在“863计划”的催化下,我国航天事业迎来新起点。1992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定名“921”工程,“921”工程的核心即载人飞船。

    1992年8月1日,中央军委专门委员会召开会议,就发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形成纪要。在这次会议上,确定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新征程中铸就新的载人航天精神

    在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征程中,传统航天精神不断被继承和发扬,并铸就成新的载人航天精神。

    1999年11月20日,在党中央直接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航天事业迎来高光时刻。这一天,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研制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腾空而起,奔向太空。神舟飞船首飞成功,为继续执行载人航天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12月19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被列入2003年度工作要点,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2003年10月15日,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并于次日巡天归来。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进入太空那一刻,杨利伟摘下手套,在工作日志背面写下这句话,内心无比自豪。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在这一天终于实现,中国的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

    2003年11月7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指出: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2005年10月12日,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当天,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历时4天19小时33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顺利完成双人多天太空飞行,顺利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

    时隔三年,2008年9月27日,当航天员翟志刚身穿“飞天”舱外服打开“神舟七号”飞船舱门,在太空迈出了中国人的第一步,说出太空中的第一句话:“‘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时,举国欢腾。通过电视信号,全世界观众都见证了这面由科技人员绣织而成的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飘扬。中国也由此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2016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再次概括总结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并鼓励大家勇攀高峰、不断前行,为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

    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传统航天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经过几代航天人奋斗拼搏凝聚而成的载人航天精神,不断为后人照亮前路。

    为实现“航天梦”继续奔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人又踏上了航天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不断收获了“玉兔”探月、“天问”探火、“神舟”飞天、“天宫”筑梦等新的累累硕果。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话语,不断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继续奋进翱翔、筑梦太空。载人航天精神也在新时代沃土上灿烂绽放。

    2011年9月29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据时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张建启介绍,“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雏形。“天宫一号”的发射,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目标,中国航天事业离建设空间站的目标越来越近。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中,一张照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2012年6月,“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和其他两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漂浮在船舱中微笑着向镜头比“耶”,向世界展现出中国航天员的自信模样。在那次任务中,三名宇航员成功完成了“神九”与“天宫一号”的载人交会对接,首次入驻“天宫”。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相继进驻天宫二号。2019年7月19日21时,“天宫二号”受控离轨并多次再入大气层,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建设中国空间站的时机终于成熟。

    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期盼已久的中国空间站“天和一号”核心舱终于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俄罗斯与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站技术的国家。

    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他们成为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阶段后的首批太空访客,这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我们的火箭不辱使命,过程艰辛,结果圆满”,6月17日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容易在微信朋友圈打下这几个字,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有了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就意味着中国人在太空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哇,这外面太漂亮了!” 7月4日,当“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出舱的一瞬间,面向茫茫宇宙,目之所及是璀璨星河,这曾是刘伯明脑海中的画面;从民间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石窟里的“飞天”壁画,这也曾是数代中国人的“飞天梦”。如今,梦想均已照进现实。

    仰望星空,逐梦九天。从杨利伟随“神舟五号”首次进入太空,到“神舟七号”首次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再到“神舟十二号”成功链接中国人的太空家园……30年如一日,中国航天人一直按照“三步走”战略扎实推进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随着载人航天精神汇入伟大的民族精神长河,必将凝聚起更加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