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1年10月14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1版:要闻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博士择业向中小学“靠拢”应理性看待

    □ 孔一涵

    近日,在深圳某中学的教师招聘中,7人中有4人是博士,这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认为博士竞聘中学教师是自降身份、大材小用,直呼“中小学教师队伍太内卷”。但理性来看,博士任教中学既可以理解,也有正向意义。

    近些年,我们国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小学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收入稳定、带薪假期长、福利优厚……这些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踏进中小学领域。因此,博士择业向中小学“靠拢”是理性选择,并非盲目内卷,我们应当尊重这种基于自己职业规划和现实考虑的个人选择。同时,这也侧面说明,学校对博士们的能力和素质是认可的。

    从事基础教育的博士生绝非大材小用,也不应当受到“浪费高学历”与“科研人才流失”的苛责,毕竟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岗位与需求都有限度,且并非每一位高学历毕业生都适合从事科研。相反,拥有良好知识结构、丰富学习经验和活跃思维的博士生,如果把自身的经验和优势倾注在基础教育上,不仅能够大大提升中小学教育水平和系统创新能力,更能发挥激励带动教师整体队伍发展的“鲶鱼效应”,这对于学校和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说,难道不是件好事儿吗?这样的贡献也并不逊于科研成果。

    教育本身就是人才密集型行业,高素质人才对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期待在一线城市外,地方的学校也能在政策和资源的“加持”下,吸引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加入,为更多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