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1年10月18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2版:时讯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带动各族姐妹家门口就业

红杞绿桑,绘出新疆精河妇女致富路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在“中国枸杞之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色泽鲜红、皮薄肉厚的精河枸杞,是此时餐桌上最好的点缀。而一杯清香扑鼻、清肺润燥的桑叶茶,更能让慕疆而来的游客尽情感受秋日的美好。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年来,精河县党委、政府及县妇联深入学习贯彻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群策群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精河县的优质特产,一颗颗枸杞小果、一片片翠绿桑叶,不仅给人们贡献了健康与美味,也为促进当地妇女增收致富发挥了大能量。

    特色产业助各族妇女脱贫增收

    枸杞原浆、枸杞啤酒、枸杞酵素、枸杞巧克力豆、枸杞维生素饮料……9月25日,走进精河县枸杞文化展厅,20多款各具特色的枸杞产品摆满展台,让人应接不暇。

    作为新疆红色支柱产业,精河枸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过百年。从野生到零星栽培,再到规模化种植、高质量发展,精河枸杞见证了精河社会的发展变迁、百姓生活的日益兴旺。

    走进新时代,一颗小小的枸杞,再次令精河人发挥出全部想象力。

    作为当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近年来,精河县高度重视枸杞产业发展,研究制定了多项枸杞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培育和引进了一批枸杞深加工、精加工企业。杞瑞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新疆果生康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蒋玉梅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2017年5月合作社成立,是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2019年,合作社又成立杞瑞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打造成一条集枸杞有机种植、生产研发、经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依靠这条全产业链,合作社发扬“巾帼不让须眉”的作风,积极带领当地妇女在企业、种植基地、加工厂就业,并通过拓展“基地+困难妇女”的帮扶模式,实现帮扶困难妇女与企业发展壮大双赢的效果。今年4月,合作社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联评为自治区巾帼农业示范基地。

    蒋玉梅介绍,目前合作社共有职工168人,其中女职工112人,占到一大半儿。除此之外,合作社从生产主任到啤酒师,都是清一色的女性。她们都是公司就近吸纳来的困难户,通过踏实工作,她们很快实现脱贫,人均月收入达到三四千元。

    啤酒师张伟红就是合作社吸纳来的困难户。三年前,因棉纺厂倒闭而失业的她来到合作社求职,虽然仅有初中文化、连电脑都不会操作,但企业了解她的情况后,不仅支持她从零学起,还专门送她去天津培训。悉心培养下,如今的张伟红已是企业骨干。她说:“感谢企业信任我、培养我,让我脱贫致富、脱胎换骨,今后我还将不断学习,争取跟企业同步发展。”

    枸杞产业链涵盖苗木繁育、种植、采摘、加工等多个环节,需要大量人力。记者了解到,目前在精河县从事枸杞产业的农民达到1.8万多户,其中300多户困难户实现就业。

    每逢枸杞采摘季,合作社都会为精河县当地提供季节工、临时工约600人岗位,其中90%是妇女,人均每年可获得约8000~12000元经济收入。农闲时期,合作社还免费为妇女农户开办枸杞种植技术与枸杞种苗培育技术培训班。合作社基地加上加工企业,共辐射带动1000余人劳动就业,其中6成是妇女和困难户。

    “妇女职工的参与已是促进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保障。”蒋玉梅说。

    为更好地服务妇女职工,蒋玉梅去年还在企业内建起了妇女之家。“在这里,女职工们既可以倾诉烦恼、缓解工作压力,也可以交流学习、提高技术水平,还可以将放学的孩子接来这里做作业。”有了这样的空间,女职工们学习、进步的劲头更足了。

    去年,企业总产值达到了8000万,说起今年的期待,蒋玉梅大气地说:“不仅总产值要翻番,争取让咱们的女职工、贫困户收入也翻番!”

    小桑叶让戈壁沙山变“金山银山”

    位于精河县八家户农场和托里镇交界处的乌兰旦达盖沙漠,覆盖着18万亩的土地。这里气候干燥少雨,常年风沙肆虐,曾一度是精河县群众的“噩梦”。

    如今,沙漠已被成片的蛋白桑“包围”,戈壁沙山也变为了“金山银山”。

    为加强精河县沙漠治理,2013年,新疆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在乌兰旦达盖沙漠筹建了蛋白桑防沙治沙种植基地,引进了具有耐寒、抗旱、适应性极强的蛋白桑品种。

    截至目前,金桑湾蛋白桑种植已达2万亩规模,还衍生出桑叶茶、桑葚干、桑葚酒、桑黄菌、桑葚酵素等一系列桑产品,备受市场喜爱。

    桑产品的初加工和精深研发,又带动了当地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各族妇女就近就地就业、稳定增收。

    据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曹金花介绍,公司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帮助当地困难妇女就业,实现妇女参与就业和企业发展双赢的效果。其中解决当地困难妇女就业人数长期固定岗位10个,人均年工资及福利5万元。每逢采摘桑果、桑叶的农忙季,公司还采用农民季节工1000余人次,其中当地妇女占到80%,人均日薪达到300~400元。

    提到自己的工作,刚从车间走出来、一身工装散发着桑叶清香的哈萨克族妇女巴哈达西高兴得直拍手,激动地说:“我们现在什么困难都没有了,我们都盖上了新房子,娃娃们也都上学了,现在一切都好着呢。”

    5年前,43岁的巴哈达西被先进公司的丈夫介绍到车间从事桑叶加工工作,如今两人月工资达到8000元,年收入近10万元,像巴哈达西这样的老员工还肩负起培训新人的职责。

    “吃穿住公司都管着,我们干活儿就行了”,巴哈达西透露,工作之余也没什么花销,夫妻两人攒下不少积蓄,前不久刚给女儿在乌鲁木齐购买了一套商品房,还把自己在八家户农场的旧房子装修一新。

    据曹金花介绍,由于需要克服自然环境,虽然桑叶产量很高,但目前桑产品的年产值尚未达到理想数字,只有两三千万元。“我们现在有充分的原料,按说产值能达到上亿元”。谈到企业接下来的发展,曹金花说要不断拓宽销售渠道,用特色桑产品实现“以桑健国”。

    在当地百姓心中,红彤彤的精河枸杞,象征着吉祥、安康和幸福;兼具治沙、致富功能的桑田,展现出勃勃的生机。红绿相间之中,各族群众崭新的未来就在眼前。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