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2年02月10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1版:要闻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河北曲周农村妇女:

勤劳致富 新春“不打烊”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周丽婷

    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王秀兰、王雪薇母女俩已经开始上班了。

    在河北葆青牧业有限公司的一栋现代化养鸡房里,母女二人并排站立,专注地捡拾着输送带传过来的一枚枚鸡蛋。记得在过去,北方人农家过春节要过很长的时间。

    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人们一般在正月初五后开始干活儿,可这次到农村去,没想到农家人努力奔好日子的时间表又提前了。

    河北葆青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冀晓亭介绍,2017年投产的葆青牧业有限公司共建有鸡舍11栋,年存栏蛋鸡20万只,年育雏32万只,是当地养殖的龙头企业。“企业50多名员工中女性占了35名,大家过年都不停歇。”

    31岁的王雪薇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三年前来葆青牧业上班,随后又把57岁的母亲也介绍过来。“我和母亲搭伙儿捡蛋,上半天班,一个月每人工资1500元,不脏不累,不耽误接送孩子,挺好!”王雪薇很满意自己的选择,母亲王秀兰更是欣喜:“一辈子没出来工作过,这个年纪竟有了份儿工作,我这心劲儿可足了!”

    像这对母女把春节过得有劲儿的,在曲周县还有两支巾帼队伍,一支是巾帼家禽防疫队,一支是巾帼专业育苗嫁接队。

    曲周县妇联主席王云亭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曲周县近几年育苗、蔬菜种植、蛋鸡养殖产业发展很快,为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妇联组织因势利导,动员更多妇女走出家门,在家庭增收致富、乡村振兴中贡献巾帼力量。

    飒爽的巾帼家禽防疫队

    正月初六,在曲周县南里岳乡张屯村村南的乡间公路上,八名妇女骑着电动车前后错开行驶着,在田野上构成了一道亮丽飒爽的风景线。“我们这支防疫队有二十多人。”南岳里乡太平村的杨晓萍告诉记者。

    年前,她们忙到农历腊月二十八,大年初一刚过就又开始接新活儿了。今天,她们到葆青牧业有限公司为鸡雏打疫苗。换上防尘服,戴好口罩,配好药液,分好组开始工作。家禽防疫队的蒋素芳告诉记者,通常是两人一组,一个负责抓鸡,一个负责注射。有时会三人一组,其中一人负责点眼药水。注射的人需要坐在带轮子可移动的板凳上,在1.5米宽、93米长的过道上一步步移动。

    七八年前,这些妇女在太平村一家养鸡合作社的培育下成为防疫能手。慢慢地,她们组成队伍,专门给鸡打防疫针。七八年前,一个人一上午能打2000只鸡,现在一上午能打3000只鸡。

    这些年里,这支巾帼家禽防疫队通常早晨五点钟赶到养殖户那里,一直干到下午两点。“一干起来啥也顾不得,腰酸、手酸。有时嘴上说又脏又累,不干了,但养殖户一叫还是开开心心就去了。”蒋素芳说,“活儿得赶紧做,后边还有活儿赶着呢!”

    杨晓萍说:“都是老客户,大家信任咱,咱就得好好服务,即使下大雨、大雪,我们都不耽搁,因为给鸡防疫不能错过,乡亲们靠这挣钱呢!”

    南里岳乡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说,曲周县南里岳乡有多年的养鸡历史,目前全乡存栏1万只鸡以上的养殖户460多家,几乎全是请她们做防疫。出了名的她们现在也常被请到外县去给鸡雏打疫苗。

    记者和她们算收入账,蒋素芳说,通常打一只鸡8分钱,一天能打1万只,每个人一天至少能挣120元钱。

    “自己能挣,不用伸手要钱,活得很有底气。”杨晓萍对记者说。

    记者笑问她这一年夫妻二人谁挣得钱多,杨晓萍还有些不好意思,“这两年鸡蛋行情不好,应该是我挣得多吧,靠防疫还了七八万元的外债呢。”不仅如此,杨晓萍还把家里的老大送到了私立学校上学,一年学费1万元。

    幸福都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新的一年还要更努力!”蒋素芳说。

    走向全国的专业育苗嫁接队

    初四下午,记者在县城北的一处育苗产业园区见到了县里最大的育苗嫁接队——翠平专业育苗嫁接队。据说,在曲周县有3000余名嫁接技术女工,有十余支专业育苗嫁接队。

    1000多平方米的大棚内,几十名妇女坐在其间,面前摆放着一盘盘秧苗和一枚枚红色的夹子,手里拿着一把小刀片。切割、对接、夹住,差不多1秒钟一棵甜瓜苗就嫁接好了,娴熟的技术让人惊叹。

    “这是把再生能力强的南瓜砧木和甜瓜秧苗贴接在一起,一周后就能成活。这个活儿精细,她们一天能嫁接5000棵苗呢。”嫁接队负责人牛翠平向记者介绍。

    牛翠平今年49岁,16年前成立了嫁接队,由最初20人发展到现在的500人,其中曲周本土妇女300人,外地还有200人跟着她。

    “年年种菜,土地极易出现土传病虫害。而嫁接技术可以避免虫害侵蚀造成的减产、绝产。嫁接后的秧苗长势好、产量高、果实新鲜。十几年前我跟从农业大学毕业的伯父学嫁接,然后在自家地里反复实验,反复试种,最终掌握了这项技术,也慢慢影响到周边的邻居。现在我们这里的育苗产业园里的瓜类、茄科等都需要嫁接。”

    2016年,翠平专业育苗嫁接队首次接到了来自宁夏的订单。如今,她的客户遍及全国十个省,陕甘宁、晋冀鲁豫、东北辽宁,最远她们搭乘飞机跑到云南祥云县去嫁接。

    腊月二十八在石家庄藁城区干完2021年的最后一单,今年正月初三她们就在本地的育苗园区开了工。牛翠平说:“2月18日还将带100人再赴宁夏完成1000万棵西瓜苗的嫁接。这一趟要干到4月16日,回来接着去河南漯河,手里的单子早排上了。”

    牛翠平告诉记者,一年里5月、6月和10月是淡季,这个时间段她们交流学习,精进一下技术。“我们这是专业技术活儿,姐妹们个个是能工巧匠,插接贴接样样精通!”

    记者问她收入情况,牛翠平骄傲地告诉记者,在本地嫁接一棵苗挣8分钱,外地每棵1角,一天下来每个人挣300多元,一年下来每个人至少挣十五六万元。“靠嫁接技术,我的队伍里本地300人中家家户户有车,还有三分之二都在县城买了新房呢!”

    沈丽霞跟着牛翠平干了十多年了,她对记者说:“很喜欢这份工作,每天看着嫩绿的秧苗,挺养眼,还挣钱多。虽然累,但习惯后也就不觉得了。”

    “再苦再累,只要坚持住,属于自己的风景就会出现。”“质量是行业生存的命脉,以信誉求发展。”牛翠平在微信朋友圈发表着自拍的一帧帧工作视频,也发表着自己的感言。

    和记者聊天的工夫,一大片嫁接好的秧苗出现在眼前,绿色的秧苗上别着红色的夹子,很好看。牛翠平望着说:“凭借嫁接技术,带领姐妹们过上美美的好日子,帮助育苗园区、菜农们实现增收致富,我觉得人生挺有价值!”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