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2年03月22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7版:新阅读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平生记》:普通中国人的百年人生写照

    饶平如是《平生记》的作者,亦是这本自传的主人公。2015年,纪念太太毛美棠的《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一书出版,获得极大成功。读者知道了这对相濡以沫的夫妻,也为他们携手在人生巨流中抵御风雨而感动。如果说《平如美棠》是百年来普通中国家庭的缩影,那么《平生记》就是普通中国人的模板。在本书中,作者以回忆为笔,记录下了人生点滴。看似日常平淡,却暗藏了人与命运、人与时代的人生戏剧。

    ■ 夏丽柠

    饶平如,是《平生记》的作者,亦是这本自传的主人公。可惜,他未能等到本书在2021年出版,先于2020年故去了,享年98岁。

    哪怕再多活2年,饶平如便在人间度过了整整百年。这一百年,不管是对于所有中国人,还是饶平如本人,都意义非凡。

    在本书中,作者以回忆为笔,记录了人生点滴。看似日常平淡,却暗藏了人与命运、人与时代的人生戏剧。读起来,不禁令人唏嘘。

    2015年,饶平如出过一本《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以下简称《平如美棠》),主角是他与太太毛美棠。俩人于1947年结婚,至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妻子美棠去世,共同生活了近60年,是为“钻石婚”。

    美棠去世,饶平如的伤心无以排遣,平日里坐立不安。终于,他拿起了画笔,将记忆中俩人在一起的日子一笔一笔地画了下来。看到画,饶平如就想起了美棠握住自己手的感觉,就像她一直在身边一样。这些画,后来汇成了《平如美棠》一书。

    《平如美棠》的出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读者们知道了有这么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也为他们携手在人生巨流中抵御风雨而感动。如果说《平如美棠》是百年来普通中国家庭的缩影,那么《平生记》,就是普通中国人的模板。

    一位生活的勇士

    饶平如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来形容自己普通却不同凡响的一生。而作为他的读者,我更喜欢用“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来定义他。虽然两者同为苏轼的词,但饶平如的自我评价彰显了自谦与豁达,我眼里的饶平如更像一位生活的勇士,不管世事变化多么无常,他都能勇敢地迎接挑战。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正是现代人所缺失的,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倘若将我们的人生比喻成一部交响乐,那么饶平如的人生就可分为四个乐章。

    1922年,饶平如出生于江西抚州南城县的耕读世家。祖上家境殷实,不乏饱读诗书的翰林学士,是中国典型的乡绅之家。8岁时,他们举家迁往南昌。在书中,他炫耀般地写道:“一九三五年,13岁,初识美棠。”

    这“第一乐章”,取名为“散落的家谱”。看题目,我大致能理解饶平如书写时的心情。所谓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人们一点一滴的记录积累起来的,而每个人类个体都是历史。如果饶平如不写自己的故事,关于他的个体记忆,便会消失。一个普通人的回忆,重要吗?读过本书的人可以作答:重要。

    王蒙新出的小说《猴儿与少年》里写了一位年逾九十的老知识分子。他写道:“九十岁的这个年纪叫鲐背,背上长出了类似鲐鱼身侧的纹络?老而鱼变乎?哀而轨迹乎?他知道有一种进化论,认为人不是猴子而是鱼,乃至海豹海豚演化过来的。鲐背者,认祖归宗也。”撰写本书时,饶平如也处在鲐背之年,人越老,可能越会思念自己的来处。

    95岁的饶平如,记忆力惊人的好,下笔飞快流畅。能忆起曾祖父、祖父母、外公外婆,以及自己家与美棠家的一大波亲戚,写起衣食住行,里外规矩,访亲交友,都毫不含糊,有趣的细节也不轻易放过。

    最有趣的要数父母亲过日子,父亲饶孝谦是专办经济案的律师,饶平如称其为“写状子”的。父亲为养活一大家人,除本职工作以外,会再做些小投资,但屡屡投资不力,投出去的钞票金货,换回了一地“破烂”。因为怕妻子气得吃不下饭,他只敢在晚饭后和她讲这些事。类似的事情,饶平如写得有趣,画得更惟妙惟肖,隔着纸张,我好像都能看到饶平如脸上的笑意。虽说饶姓是大家族,人与人相处起来矛盾应该不少,但在饶平如笔下,记下的尽是些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的事情。或许,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那些不愉快的,随着日升月落,慢慢地被遗忘了。

    一个“超酷”的老头儿

    日子从1938年日军侵华,变得不一样了。1940年,年仅18岁的饶平如,投笔从戎,考取中央军校(黄埔军校)十八期一总队。尚未毕业,就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1943年毕业,他即刻奔赴战场,参加常德会战、衡阳会战,与日军浴血奋战。

    有关“战争中”的篇幅不长,饶平如并未刻意描写自己作战的勇敢,而是将几年来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名字与画像,逐一记录了下来。在一张画着抗日队伍出城迎敌、老百姓在道路两边助威的画上,饶平如写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只有透彻地洞察过生死的人,才会这么从容地写下刘邦的《大风歌》。

    为了与美棠结婚,饶平如离开队伍,回了家。等到全国解放,饶平如便与美棠一起投奔在上海的亲戚,并在出版社谋到了做编辑、美编的工作。生活依然无法安定,1958年,饶平如赴安徽劳改。劳改解除后,他留在安徽工作,自此与美棠两地分居二十余年。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文弱的书生,是如何参加治理淮河,以及在安徽六安汽车配件厂当油漆工的。但饶平如将这段生活,称为“我的劳动大学”,并写在第三章里。他说他在太湖县一个叫“花凉亭”的地方劳动,现在是风景区了。他没有写自己劳动的辛苦,而是着墨在趣味性上。甚至在此期间,他还研究了“木牛流马”,也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运粮工具,得出结论:那就是独轮车。读到这里,我大概能领悟到,心胸宽广,无私奉献,才是长寿的秘诀。

    1970年代末,饶平如调回上海,在出版社工作。退休后,本应安享晚年,美棠却病了。2008年,美棠去世,饶平如不得不独自一人去面对“社交生活”:有时去电视台录节目,有时与出版社打交道。在第四章“木偶奇遇记”里,因为《平如美棠》在法国出版,当地出版社邀请饶平如去巴黎的华人书店参加读者见面会。在巴黎的那些日子,饶平如非常开心,记下了许多有趣的事情,那年他94岁。

    在许多人看来,饶平如是一个“超酷”的老头儿!甚至在他的追悼会上,人们读的是他为自己写的悼词,费时3分25秒,全文668个字。字虽少,情却重,愿天堂只有晴天,那一身蓑衣,也该歇歇了。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