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2年06月21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5版:新女学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曹诚英:中国农学界首位女教授

    曹诚英(1902—1973),字珮声,乳名行娟,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旺川村人,中国农学界首位女教授。她在马铃薯遗传育种和高产栽培中做出有益探索,为沈阳农业大学的遗传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02年,曹诚英出生于安徽绩溪一个大户人家。她自五岁起上私塾,打下了坚实的国文基础。后来,在留学美国的兄长的鼓励和帮助下,曹诚英顺利考入杭州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其间,她加入了汪静之、冯雪峰、魏金枝、柔石等人创办的文学团体“晨光社”,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常在社刊《晨光》上发表文章。1925年夏,曹诚英从杭州第一女师毕业,1928年,曹诚英进入中央大学农学院继续学业,并于1931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当时,她的毕业论文被译成英文,在美国的一家农学杂志上发表,可见她在科研上的潜力。1934年,曹诚英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深造,主修遗传育种,成为绩溪当地第一位女留学生,并顺利获得硕士学位。

    1937年,曹诚英学成归国,任职安徽大学农学院,成为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1943年,曹诚英前往迁至重庆的复旦大学农学院任教。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曹诚英随复旦大学农学院师生到东北新组建的沈阳农学院任教授。期间,曹诚英主动提出给学生教授作物栽培学,同时开展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当时,她主持了农学系的十项科研项目之一“马铃薯正方丛播”试验研究,带着薛崇芷、汤国娥、徐仁杰和冯雅琴四名助教,在离校门最近的东陵实验农场开展试验。

    当时,马铃薯退化问题严重制约生产,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关心的一个难题。曹诚英从国外引进高产的“男爵”品种却发现该品种对晚疫病等真菌性病害抗性差,且有易腐烂、芽眼深、薯块小、易空心等缺点。她坚信问题的原因在于病毒而非李森科所说的高温。她将从东北当地筛选出的抗病的红皮马铃薯与“男爵”品种进行杂交,以期获得高产抗病的新品种,解决马铃薯退化问题。曹诚英每天都到实验农场进行品种杂交试验,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形丛播马铃薯取得了成功。她选育出马铃薯高产抗病新品种并创立了一套新的栽培技术,使马铃薯每公顷产量大幅度提高,研究推动了整个东北地区马铃薯的生产。

    曹诚英不仅有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还是一位敢于坚持真理的科学家。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位遗传育种专家,曹诚英在科研的同时,还给学生讲授遗传学课程,这使得她在学科理论上绕不开李森科-米丘林与孟德尔-摩尔根学派的争论。在当时的争论中,作为沈阳农学院遗传学会的筹建者,曹诚英坚持真理,在遗传学座谈会上敢于发声,并撰文《应当解除顾虑》在沈阳农学院院刊上发表,公开站出来批判李森科学说,赢得了师生的尊重。

    1969年,因沈阳农学院下迁农村,体弱多病且已退休的曹诚英回到故乡绩溪。她将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为家乡建造小学、修路修桥、建电磨坊,从内心深处热爱家乡,愿意为之付出。1973年,曹诚英因肺癌病逝于上海。曹诚英的一生,对祖国,对事业,对家乡都是一片赤诚。她既有着诗人的浪漫和才情,也有着科学家的严谨和理性。在科学真理面前,她柔弱的身躯能暴发出无比的勇气。

    主持人:章梅芳(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