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2年11月24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5版:美·看点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秀英奶奶:用普通女性的视角端详世界

    秀英奶奶 绘

    秀英奶奶和杨本芬老人、姜淑梅老人一样有着相似的写作者身份——她们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着丰富的生命历程和社会记忆,用普通女性的视角从低处打量和端详自己的世界;她们用和男性不同的讲述方式,用特有的笔触和口吻,发出自己的声音……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黄婷 

    这是一个独特的三口之家。家里的客厅没有电视和沙发,两面墙上装着玻璃橱窗,分类摆放着或捡来或收集而来的动植物标本,俨然像一个小型的自然博物馆。有时,家里静悄悄的,秀英奶奶和儿子吕永林、儿媳芮东莉组成的“家庭写作工坊”在三人各自房间的书桌前进行创作;有时,三人会坐在客厅,讨论如何进一步完善秀英奶奶刚刚完成的文章或手绘作品。外出时,喜欢大自然的三人最爱去公园,一花一木一叶一草,都能成为做自然笔记的素材。

    这是秀英奶奶在上海生活的日常。10年间,正是靠着这样积累的一篇篇文章和一张张自然笔记,老人在2015年出版了第一本书《胡麻的天空》,她和儿子吕永林合著的《世上的果子 世上的人》一书近日也出版上市。

    如果说《胡麻的天空》写的是秀英奶奶熟悉的花草、动物、农具、庄稼和那一辈特有的生活方式,那《世上的果子 世上的人》则写了她身边“或沉或浮,或消亡或仍在继续的人生故事”。

    今年75岁的秀英奶奶只读过一年半小学,在65岁的年纪重新识字,并开始做自然笔记。看了她的书,读者不仅会惊叹她的创造力和坚持学习的毅力,也会感动于她背后的家庭——儿子吕永林和儿媳芮东莉“重新发现和创造母亲”的有心之举。

    秀英奶奶原名秦秀英,原本是内蒙古河套平原的一名普通老太太,性情温和、心地善良,前半生历经苦难,辛苦拉扯大四个孩子。

    2011年的时候,65岁的秀英奶奶来到上海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因为不会说普通话,无法与其他人交流,她便时常一个人待在家里。儿媳东莉见状,便让秀英奶奶和她一起做自然笔记。秀英奶奶自是不肯,她从没有画过画,认识的字也不多,完全不知如何下手!然而东莉一再坚持,秀英奶奶不忍拒绝她的好意,便开始到公园留意花草植物,尝试画下来,却意外画得不错。自然笔记需要相应的文字记录,她便又开始重新认字。因为经常查字典,为了防止字典被翻破,她就用布和针线对它进行加固。慢慢地,秀英奶奶爱上了这种记录自然的方式,“她的世界萌发新的生机和色彩”。

    学习过程并不顺利,老人的眼睛和记忆力不好,学东西总忘。儿子怕母亲太辛苦,一度想让她放弃,但秀英奶奶坚持了下来。“牛头不烂多费柴炭”,她拿出那代人特有的勤劳和耐力,像以前在地里劳作一样,开始了她的学习和创作。

    为了更好地做自然笔记,在儿子儿媳的鼓励和细心讲授下,她学会了拍照,学会了用电脑打字、聊天、写博客,也学会了用手机查资料。她说:“我愿意学习新的事物,也比以前更有耐心,做不好就重新来一遍。”

    婆婆“骨子里那股坚韧顽强的劲头儿”让东莉印象深刻。在《世上的果子 世上的人》的后记里,她写道:“如果大家能亲临婆婆创作的现场,目睹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左手执笔画画,右手执笔写字,双手开弓的架势,就更加不会怀疑她的执着和毅力。”

    做自然笔记虽然缓慢,但错别字越来越少,而且因为细致的勾描和上色,反而有“一种特别的沉静和安详”。冬天时,秀英奶奶回到老家。内蒙古的冬天,树上的叶子已经掉落,她想起一些如今已经看不到的农具和生产工具。“我想把这些也记一记,不管有用没用,下一代想看了就看一下,帮助他们想象那个时代的生活。”秀英奶奶也做起农事笔记和生活笔记,并经常开视频和儿子儿媳“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让她没想到的是,后来,她的创作不仅上了报纸,而且还汇成了《胡麻的天空》这本书!7年后,她又和儿子一起写了《世上的果子 世上的人》。

    在这本书里,她写自己的兄弟姐妹,惋惜他们的失意人生,写自己的儿女,表达着一位朴素的母亲看着儿女为生计奔波的心疼,写自己的乡亲,叹息他们的无常命运,写遇到的坏人,希望下一代不要学他们,写时隔20多年的知青情谊,写农村闪闪发光的普通人……

    书中,巧妙的是,一个人物往往对应着一株植物,两者有着相似的品性。吕永林记得,“母亲经常讲述自己身边的植物和果子,包括河套地区一些特色的本土植物,我们便觉得各种各样的果子跟人一生的命运、性格有颇多可以连接的地方。”于是三个人行动起来,找当地植物和果实的特征和寓意,再和人物联系起来,在书中一一呈现。

    曾有读者评价《胡麻的天空》是一本让大家重新发现母亲的书,吕永林十分喜欢这个评价。也有很多人好奇吕永林和东莉“发现母亲和创造母亲”的做法,有多大可能性在其他家庭实现。吕永林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事实上,他们有没孩子能腾出时间和心思与长辈一起做一些事情的客观条件,还有秀英奶奶整体性格偏静,并愿意花时间、下功夫投入学习的主观条件。

    但他不认为一定要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去做这件事。“在以往的情况下,父母亲和子女的感情连接和日常交流,有时候到了一个点便再也推进不了,甚至有可能会倒退。”如果能找到一些适合老人,也适合各自家庭的方法和途径,对于老人和子女都是好事情。老人的天地更开阔,智慧有所生长,孙辈也会受到很好的影响。

    秀英奶奶如今还喜欢上了看书。一开始,为了学普通话,她看的是带拼音的儿童书和小学课本。后来认识的字多了,她便开始看摩西奶奶和日本画家安野光雅的绘著,看高仲健一的《山是山,水是水》,也让儿子帮她找来了给她的书写序的作家刘震云的书。在看过的书中,她最喜欢的是傅高义写的《邓小平时代》,因为她能从中“看到自己经历的从解放到现在这段长长的历史”。

    冬天回内蒙古老家时,秀英奶奶经常骑自行车去书店,如果看到有自己看得懂的书,便会买下来。家附近大大小小的书店她都去过。一次,她淘到一本有普通话注音和解释的《河套方言集锦》,儿子儿媳也很惊喜。

    秀英奶奶目前正在看杨本芬写的《秋园》。巧的是,不少读者会把两位老人联系起来。再往前追溯,其实还有一位姜淑梅老人。2013年,姜淑梅老人出版了《乱时候,穷时候》,王小妮在序言《讲故事的人出现了》里写道:“近些年多了有意识的民间记忆者,这个觉醒才开始把真实生活的各个细微部分注入大历史,使它丰富充盈生动起来。”

    吕永林很认同这段话,他认为母亲、杨本芬老人和姜淑梅老人有着相似的写作者身份——她们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着丰富的生命历程和社会记忆,用普通女性的视角从低处打量和端详自己的世界。“她们用和男性不同的讲述方式,用特有的笔触和口吻,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对于这一代中国女性或者下一代女性,都很有意义。”

    目前,秀英奶奶正和儿媳合著一本讲述两人如师徒又如闺蜜般婆媳关系的书,并已经完成她手绘的部分。后面,她还会继续写,写又记起的其他人物故事,写自己的裁缝手艺和爱做的地方美食,写充满了民间智慧的谚语,等等,这些正好组成了秀英奶奶的世界。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