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2年12月14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4版:视点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90后”绣娘杨兴和:

“无声巧妇”绣出致富路

    杨兴和在专心刺绣。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 邰春 杨兰英

    在贵州省台江县革一镇,有一名聋哑绣娘的刺绣技艺远近闻名,她的绣品构想新奇、色彩艳丽、线条明晰、工艺精美,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对她的刺绣技艺和绣品赞不绝口,她就是革一镇新江村“90后”聋哑绣娘杨兴和。

    杨兴和出生在苗疆腹地的清水江南岸,苗绣是当地妇女必学的一门手艺。1岁时,家人发现杨兴和还不会说话,带她去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先天性失聪。由于当时家里经济困难,杨兴和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导致她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只能跟在母亲身边学习刺绣。从此,刺绣便成为她表达想法的唯一方式。

    “这个孩子很聪明,虽然不能言语,但从小学东西很快,可惜当时没有条件送她去治疗或者去聋哑学校上学,不然兴和这姑娘会更厉害。”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从革一镇新江村支书杨忠叹息中得知,杨兴和的绣品、剪纸、苗衣都是她看着母亲和村里其他绣娘学会的,为了提升技艺,她平日里还在网络上学习,不仅学会了不少手工编织品,而且招收了不少“徒弟”。目前,村里有23位绣娘跟着她学习刺绣、手工编织。

    今年,杨兴和在贵州省2022年锦绣计划+苗绣(蜡染)妇女手工技能暨创新产品大赛技能赛刺绣类中获得一等奖,在第七届贵州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刺绣项目中获得第二名。

    “她的手艺可好了,现在附近村寨有很多人家请她帮忙做苗衣,很认可她的刺绣作品。”新江村妇联主席顾航艳向记者娓娓道来,“兴和现在可是我们村的骄傲。”

    走进杨兴和家的木楼,无声的世界里,她正在专心刺绣。屋里陈列着各种精美的绣品及用毛线编织的手工作品,绣品上的花鸟虫鱼图案栩栩如生,默默表达着她对这美好生活的向往。

    “兴和从小勤奋好学,别人做的图案、剪纸、绣品等手工作品,她只要看过一回就能学会。”母亲杨秀慧说,女儿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自我,但从她的作品中能看出她对刺绣的热爱以及这方面的天赋。

    这几年来,杨兴和借助刺绣比赛的契机,把台江县革一镇苗族的刺绣手工制作品带出了深山,走向了市场,更引来了很多外面的顾客。

    “很多人来找兴和做刺绣、做衣服、编织手工艺品,一套衣服的价格能达到2万元左右,从图案设计、画图、剪纸、配色、刺绣整个流程都是她亲手完成的,只可惜她无法和客人直接沟通,在销售、讲解、顾客对刺绣的要求上存在不少问题。”母亲杨秀慧不无遗憾地说。

    5年前,顾航艳看到杨兴和的手艺能给村里妇女带来经济收入,但又面临沟通的难题,便主动担起杨兴和与顾客之间的“翻译”,很多订单都是通过她跟客户对接好后拿回来给杨兴和做。订单由近到远、由少到多,兴和家也逐渐成为村里刺绣的“小作坊”。

    “现在村里有23位绣娘在兴和那里长期做刺绣,一年下来也有2.4万元左右的收入。”顾航艳介绍。

    每当农闲、寒暑假的时候,杨兴和家里的“美人靠”上总是坐满了小孩和妇女。虽然不能进行言语交流,但经过杨兴和手把手教学与多次示范,很多妇女很快就学会了刺绣,来这学习刺绣的人也越来越多。

    “虽然我们都会刺绣,但是刺绣手法、图案花样、颜色搭配没有兴和的好看,现在我们不仅是学徒,还是她这里的绣娘,农闲学习刺绣的同时每个月还能有3000元的收入。”前来学习刺绣的杨秀眉笑着说。

    “无声巧妇”带领着越来越多的姐妹们走上致富路。不仅如此,近年来,台江县还立足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实施非遗文化人才“传承工程”,发掘和培养民间刺绣、剪纸、蜡染、银饰等各种非遗项目文化能人455人,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将苗乡群众的传统手艺变成增收致富的“法宝”。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