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3年02月21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7版:阅读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国家大历史与地方妇女群体小历史的互动

——《惠安女:一个特殊女性群体社会形象变迁中的国家与乡村(20世纪30—90年代)》写作缘起

    汪炜伟

    惠女水库开山女工。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生活于闽南山海之间的惠安女群体的形象和故事不断传播。时至今日,这一女性群体成为人们讨论中国妇女/性别文化的重要对象。《惠安女:一个特殊女性群体社会形象变迁中的国家与乡村(20世纪30—90年代)》一书,正是从这一特殊群体社会形象的变迁进入,描述20世纪30—90年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乡村妇女/性别文化的变迁,进而讨论这种变迁所折射的国家政治变动对乡村社会的深刻影响。

    ■ 汪炜伟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著名诗人舒婷的《惠安女子》一诗,使得生活于闽南山海之间的惠安女,进一步为当代社会大众所关注和了解。改革开放以后,惠安女形象、惠安女故事不断传播,文学家、艺术家、人类学等专业学者蜂拥到惠安乡间,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学术著作,描述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形态和精神面貌。于是,惠安女“在封面和插图中……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时至今日,这一女性群体依然被视为中国妇女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人们讨论中国妇女/性别文化的重要对象。《惠安女:一个特殊女性群体社会形象变迁中的国家与乡村(20世纪30—90年代)》一书,正是从这一特殊群体社会形象的变迁进入,描述20世纪30—90年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乡村妇女/性别文化的变迁,进而讨论这种变迁所折射的国家政治变动对乡村社会的深刻影响。

    勾画闽南惠安女社会形象四次嬗变

    “封建头,民主裤,节约衣,浪费裤”,是当代惠安女留给人们的外在观感;吃苦、勤劳,敢闯、敢拼,是当代惠安女彰显出来的精神气质。总的看来,不断融入新时代的传统妇女是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普遍认识。惠安女的社会形象是否一直如此?翻阅历史文献可以发现,随着历史浪潮涌动,惠安女社会形象经历多次重要变迁。在20世纪,这种变迁有四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女界反思中国妇运的不彻底性,特别是乡村妇女得不到解放时,惠安女因拥有诸多奇风异俗、滋生多起震惊一时的悲剧事件,而成为媒体争相讨论的对象,并被时人视作中国“待解放妇女”的典型;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各种运动中,惠安女的奇风异俗不断被消解,新的社会角色逐渐凸显,被人们视作“翻身妇女”的代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惠安女因卓越的劳动能力、坚韧的奋斗精神,而被颂扬为“铁娘子”的样板;改革开放初期,在重新理解和定位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作用、挖掘反映改革开放时代新风的思想浪潮中,惠安女又因有着特殊风俗习惯和敢闯、敢拼的奋斗精神而被描绘为“传统的新女性”的典范。我的这本书正是以惠安女社会形象四次嬗变为线索,讲述数十年间这一特殊群体的传奇经历。

    惠安女社会形象嬗变显然不只反映其自身历史,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妇女社会形象变迁的一个缩影。社会中的男人、女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历史文化建构的结果。中国女性形象始终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迁,并始终作为历史最显著的表征而存在。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社会塑造了不同时代的妇女形象。惠安女社会形象的生成与发展,也脱离不了这一社会文化规律。虽然惠安女社会形象根连的某些性别文化保存于特殊社会环境中,但是这些地域性的特殊性别文化,不断在近代以来的政治与社会变迁中受到冲击、改造、纠偏,以适应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因此,惠安女社会形象变迁虽只是这一小小群体的经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中国乡村妇女/性别文化变迁提供一个注脚。

    管窥国家政治重塑乡村社会历史过程

    妇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属于失语群体,她们的声音以及关于她们的声音,保存于各式各样的史料中,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独特层面,这使得通过妇女/性别文化研究呈现出来的历史作品,与以政治、经济史为主导的历史作品相比,有着不一样的风貌。本书对惠安女社会形象变迁的勾画,也正是希望通过一个小小的案例,管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国家政治重塑乡村社会的历史过程。

    正是在这一研究目标下,本书写作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着力关注国家政治变动对乡村妇女/性别文化的影响。与以往的研究一样,我也十分关注“长住娘家”、奇特服饰等社会普遍关注的惠安女文化,但并不沉溺于探究这些特殊风俗的起源、流变、保存情况等,而是将它们置于近代以来特别是1949年以后,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潮流中进行观察。基于这样的思路,我在书中围绕这样一些问题展开思考和论述:新中国成立之前,妇女解放潮流如何影响人们开启惠安女文化的讨论;近代启蒙话语是如何被官方和知识分子运用到治理这些特殊风习中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力量强力推动的新婚姻法宣传贯彻运动,如何改变惠安女的特殊风俗;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如何在新的历史发展潮流中观察惠安女特殊风俗等。此外,书中还详细地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水利建设运动中,惠安女如何参与社会公共劳动,并极力推崇在生产劳动中消除两性差异,实现男女平等,重塑性别形象。

    二是认真挖掘每一位普通女性的家国情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书写当致敬每一个普罗大众。本书在讲惠安女故事时关怀着国家历史变动,而在讲述国家历史变动时又关怀着普通惠安女的生命历程。我正是希望通过这种链接大历史与小历史的方式,呈现别样的社会发展变迁景象。这本小书中,我介绍了一些普通惠安女的故事,关心她们婚姻家庭生活的变化、对政治变动的认识、参与社会建设的经历,等等。我还通过收集和引述妇女的口述资料、地方歌谣、女民工诗歌、历史档案、史志资料等,让普通乡村妇女真正参与到历史书写当中。

    三是深入追寻传统女性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开展调查和研究过程中,我不断思考着惠安女文化中始终被坚守和传承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什么。我认为,最为显著的就是她们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便已为主流舆论所注意。时至今日,惠安女仍秉持这种精神参与到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中。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始终保持这一核心价值观念,惠安女才不断被社会关注、被时代铭记、被历史书写。

    一个值得不断研究的女性群体

    惠安女是个有故事的群体,我的研究还十分有限,由于诸多原因有许多问题还未及展开,有许多故事还未及讲述。比如,明清至近代,福建惠安与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一些县域的妇女群体,在文化方面有部分相似性,如何对这些共有文化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描绘历史上中国南方的妇女/性别文化图景,便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再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惠安女还有过轰动一时的“八女跨海征服荒岛”的故事,如何通过这个故事研究彼时中国妇女的自然观念和家国观念,也是值得考虑的。最值得继续关注的是,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国传统妇女的代表性群体,惠安女如何结合新的时代要求,追逐梦想、不断拼搏,形成新的社会形象。实际上,惠安当地一直十分重视对惠女精神进行新的发展和表述。2021年,惠安县就提出“团结奋斗、弘扬美德、胸怀梦想、奉献时代”的新时代“惠女精神”。虽然本书着眼于惠安女历史文化的研究,不免难以顾及新时代以来所发生的变化,但历史研究始终是为回应时代关切而开展的,妇女/性别史研究也应当不断根据时代变迁增加新的内涵。期待这些历史上和新时代的惠安女故事、惠安女精神能不断被研究和阐发。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