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3年03月31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7版:发展周刊·职业女性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走过山川林田,她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记兰州大学三位女性野外科技工作者

    野外工作中的肖瑶。

    野外工作中的赵传燕。

    野外工作中的汤庆艳。

    开栏的话

    世界因科学而精彩,科学因女性而美丽。在人类科技文明的璀璨星河中,闪耀着一个个光辉的女性名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新征程上,从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到疫情防控、科学普及,处处都有科技女性创新创造创业的身影,巾帼不让须眉,撑起了科技进步与科技为民的“半边天”。即日起,发展周刊推出“科技女性”栏目,走近不同领域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讲述她们的奋斗故事。涓滴之力汇聚成河,期待越来越多女性科技工作者执着梦想、拼搏出彩,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巾帼力量。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 任妍

    她们是科研路上的逐梦人,在野外接续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她们是新一代知识分子,用青春在大地上书写着别样的绚丽篇章。

    在甘肃省的兰州大学,有这样一群常年在野外开展工作的女性科技工作者……

    野外的“家”

    “祁连山是整个河西地区的水源涵养区,我们主要关注祁连山地区林地、灌丛、草地等不同植物类型的水源涵养、碳汇功能,通过获取观测数据、构建理论模型来分析不同植物类型……”

    再过一个多月,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赵传燕教授又要带着学生们进驻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对生态水文过程开展科学观测。

    赵传燕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每年,这项工作要一直持续到九月祁连山区开始下雪的时候,等回来再在室内开展样品测试、数据分析等工作。

    “我的教学背景是自然地理学,一定要出野外,不然就没有任何收获。”赵传燕说,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也和现在一样,老师带着同学们去野外调研。

    之前山里是没有观测研究站的,工作开展受到很多限制。从2008年开始,赵传燕带学生沿着祁连山自东向西考察观测研究站选址,着重考察了祁连山保护站的22个站点。最终在国家基金委和学校的支持下,在距张掖市一百多公里的寺大隆,祁连山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2010年落地。

    回忆当初建站的过程,赵传燕仍觉历历在目:那时住的是帐篷,食物是保护站的同志换班时拉上来的,没有电、没有信号、没有其他交通工具,打电话要徒步到几十公里以外的电站。“当时进站几乎就是‘失联’,从4月到9月,小半年时间找不到人。”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如今的观测研究站盖了楼房,有了汽车,通了信号,再也不用担心和家人失联……工作生活条件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大家在这里工作更安心了。

    “10周年站庆的时候,参与建站的第一批学生纷纷回到了这个梦想起航的地方。”赵传燕说。

    大自然的纯粹

    “其实报考的时候我以为地球化学属于化学学科,进入大学以后才明白它属于地球科学。这个学科对体力的要求比较高,但喜欢的人自然乐在其中。”提及和地球科学的相遇,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汤庆艳教授很是感慨。

    地球化学的野外科研地点比较随机,没有固定站点,哪里有了新的发现,汤庆艳就会带着团队奔赴哪里,研究岩体的含矿性或者成岩成矿作用过程。这些年,汤庆艳跑过了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不少矿区,见识了不同的地质地貌。

    在野外,团队的主要工作是对岩石或者矿石进行细致的野外观察与样品采集,弄清岩体的基本特征、岩体和矿体之间的接触关系等初步工作。采集到样品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在实验室内完成,拍照、整理、切成薄片,将样品研磨成粉末或利用分选的单矿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最后得到数据并进行与地质相符的解释。

    工作中,汤庆艳和同伴们时常会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这偶尔的烂漫丝毫不影响她们对工作的认真与探究。置身美丽的大自然中,沉迷于科研工作的她似乎更加严谨与审慎。

    在研究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宾川苦橄岩时,当时学界有观点认为这类岩石的形成时代比较新,但是汤庆艳从岩石的矿物学特征、年代学以及矿物、岩石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这类岩石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同时期的,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这些年,汤庆艳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一个个突破。“大自然是纯粹的,科研工作也是纯粹的。”汤庆艳常常这样说。

    高原的“人生养分”

    “我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出野外,刚开始还不太适应,现在已经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不仅可以体验不同的风景,还让心境更开阔。”肖瑶是一名“90后”,2014年,还是大四学生的她便开始涉足广袤的可可西里,见过海拔3000多米的辽阔,也领略过海拔5000多米的险峻,近10年的时间,足迹几乎遍布青藏高原。

    每年5月到9月是出野外的最佳时段,肖瑶都会前往青藏高原调查植物多样性、盖度、生物量、光合有效辐射、土壤等。去年,她曾在青藏高原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野外调查,去不同植被类型的地方采样。

    “我们会间隔一定距离进行采样,晚上集中进行室内测量和后续处理样品,工作强度很大。白天采集标本,晚上加班加点,有时候要工作到凌晨四五点。”肖瑶告诉记者。

    最常做的工作便是“剪草”,两三个人围着一块50×50厘米的样方把植物按物种收集好。肖瑶介绍,高寒草甸有三十多种植物,完成野外采集的当天,回到室内就要进行鲜样的测量,往往没有固定作息时间。

    天气、人为等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干扰都比较容易克服,对肖瑶来说,最关键的就是注意安全。有一次在野外采集植物标本时,一心埋头工作的肖瑶一个人落了单,在回去的路上,忽然发现一头野牦牛向她冲了过来。情急之下,肖瑶机智地爬到一块大石头上。这时,不远处的同事赶过来把牦牛引开,才算化险为夷。

    危险因素还可能来自其他方面,但对肖瑶来说,经过多年历练,这些都已成为工作中的常态。

    2021年9月,肖瑶受聘为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的一名青年研究员,主要从事群落生态学中的植物异速生长与物种多样性相关研究,这也意味着她已经从当初那名青涩的大学生真正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把昨日途中的种种险阻化为人生的养分,滋补培育绚烂的未来之花。”采访中,肖瑶用这样一段话表达了自己的心境。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从“60后”赵传燕,到“80后”汤庆艳和“90后”肖瑶,兰州大学的女性科技工作者们就像一支队形整齐的梯队,绵延接续着科研道路上无尽的追求和力量!

    这些年,她们的研究成果屡屡获奖。2020年,赵传燕的“甘肃黄土高原灌草优化耦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汤庆艳的研究成果荣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八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成为兰州大学首位、甘肃省第三位金锤奖获得者;肖瑶关于植物物种多样性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Ecology Letters、Ecology等生态学顶级期刊上……

    “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在书斋、实验室中皓首穷经,更需要在广阔的大地上干一番事业。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之上,用青春谱写地质之歌,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绵薄的力量。”汤庆艳说。

    在人迹罕至的祁连山深处,有她们跋山涉水的身影;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上,有她们用脚步丈量的足迹……兰州大学的女性科技工作者们就像一支队形整齐的梯队,绵延接续着科研道路上无尽的追求和力量。(受访者供图)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