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3年07月10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4版:视点评论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足五指山资源优势做足“茶旅”文章

海南省毛纳村:日子好了还要再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孙钱斌 王蓓 刘旭 刘世康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进入“海南屋脊”五指山深处,热带高山雨林的景象越发夺目。

    远山如黛,勾勒出一幅幅泼墨山水。近处,高大粗壮的椰子树,亭亭如盖;瘦高笔直的槟榔树,挺立如哨兵;山涧溪流蜿蜒向前,融入无边的水雾;山峦间的茶园,弥散在流动的云雾中间。身处山中,凉风习习,沁人心脾。

    人随车在山间起伏、转弯,豁然开朗处,青翠掩映间,一座藏于雨林中的古朴黎族村寨跃入眼帘。成片的水稻田向前延伸,跟绵延青山融为一体;褐色墙壁、仿茅草顶棚的房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矗立在村道两旁的参天古木,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时,村口一派繁忙。“这是正在赶工的游客服务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指着不远处竹木结构、宛如巨大斗笠的几座建筑,水满乡组织委员、妇联主席王莹介绍,“眼下旅游快速复苏,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发展毛纳村的旅游经济和茶业经济,这是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毛纳村人的迫切期盼。”

    “总书记来到我们村”

    “总书记就是沿着这条路来我们家的。”坐在门口的茶棚里,花甲之年的“和茹手工茶坊”女主人王菊茹一边热情地招呼大家品尝自家的大叶红茶,一边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我当时和老伴、两个女儿就在门口迎接,看到总书记远远走来的身影,我们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2022年4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考察调研。

    “我们把总书记迎进屋,他来到客厅、又走进卧室。”说起总书记来她家的场景,王菊茹难掩激动,“总书记亲切地询问我们,房子什么时候建的,政府有没有补助,补助了多少钱。我们一一回答,总书记微笑着点头。”

    走进庭院右手边的“和茹手工茶坊”,总书记看了她家正在售卖的茶叶,又走到手工炒制茶叶的锅灶旁,跟擅长制作手工茶的王菊茹学习炒茶,还买下了两袋茶叶。“总书记勉励我们毛纳村民把茶叶经营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王菊茹回忆。

    水满,在黎语里的意思是“古老、至高无上”。水满乡纬度低、海拔高、土壤微酸,这些水满大叶茶都是五指山野生茶的后代,独特的热带高山雨林气候赋予了大叶种茶的味甘清甜。王菊茹说,这里的采茶季可以从2月一直持续到10月。

    总书记到访的毛纳村是个只有100多口人、黎族人口占96.9%的传统黎寨,全村有570亩茶园和2500亩林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雨林下、山腰上,随处可见茶树。

    毛纳村人种茶“佛系”,不剪枝、不打药。脱贫攻坚举措下,当地政府扶持村民大力发展茶产业,鼓励村民规模化种植,大叶茶也回馈给了茶农日渐富足的生活。

    “过去村里没有水泥路,进村要走‘泥巴路’,住的是茅草屋,一下雨就整宿都睡不着。”王菊茹感慨,“多亏了茶叶这个致富‘法宝’,毛纳村村民才摆脱了贫穷,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

    这些年,王菊茹和老伴王柏和打理着自家的50亩茶园。他们过去以卖茶青为主,有着几十年制茶经验的王菊茹自己也会手工炒制一点茶叶,“但没什么销售渠道,收入有限”。

    2017年,老两口在庭院里开起了手工茶坊。村里发展旅游经济后,逐渐增多的游客也带来了不错的销量。去年总书记到访,让毛纳村一下成了网红村,游客接踵而至。

    “去年我们的茶叶收入有8万多元。”王菊茹兴奋不已:“总书记鼓励我们把茶叶经营好,我和老伴、两个女儿商量,把茶叶收入都投入到扩大经营上,在前面建了新的茶厂。”

    不只王菊茹家,过去几年里,在村“两委”和合作社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茶产业,大叶种茶俨然成为村民眼中致富的“金叶子”。

    “今年雨水偏少,但茶叶价格高,每斤价格在600元左右,如今已是供不应求。”记者采访时,水满乡绿动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启望正忙着打理200多亩茶园,给客户打包发货。

    今年是王启望返乡创业的第13个年头。作为毛纳村的第一批大学生,2016年,他把自家一方茶园当作试验田,钻研野生大叶种茶有机种植技术,摸索出短期养殖与长期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丰产期茶叶亩产达到400斤以上,比普通茶园高出100多斤。他经营的合作社,先后吸纳16户村民参与,去年合作社收益超过50万元。

    村民王琼香家2013年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合作社的帮助下,种起了大叶茶,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座谈会上,总书记点名让我发言,我大声跟总书记汇报,家里不光脱贫,还买了小车,带动21户村民脱贫,国富民强了,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总书记听完,也为我鼓掌。”腼腆的王琼香一说起跟总书记对话的场景,又激动得红了脸庞。

    “茶叶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好帮手!”王莹介绍,近年来,五指山市大力发展茶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村民”的模式,实现了从备地种植、苗期管护、采摘及加工“一条龙”帮扶,带动了一大批农户实现稳定发展、增收致富。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毛纳村不大,但不少人家都在自家门口摆起了货摊,发展“庭院经济”。手工茶、山珍、药材、蜂蜜、自制的米酒……几张桌子上摆得满满当当。记者到访时并非周末,但游客络绎不绝,临走时都会买一些毛纳村的土特产。

    总书记到访毛纳村时的点滴犹如昨日,王莹回忆,总书记在凉亭座谈时对大家说:“过去身在宝山空手而归,现在身在宝山硕果累累。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

    “我们就是要沿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带领村民们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王莹望着远方,话语铿锵。

    山歌唱出美好生活

    “总书记沿着这条村道走了一路,也问了一路。”省委外办派驻毛纳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高力回忆,走到凉亭时,乡亲们正在商讨农事。

    “总书记好!欢迎到我们村做客。”大家热情地跟总书记挥手。

    “来吧,咱们一块儿坐坐,都介绍介绍自己。”走进凉亭,习近平总书记坐到村民们中间。

    “我叫王启望,是返乡创业大学生。”“我叫王进友,是村里的生态护林员。”“我叫高力,是水满乡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毛纳村驻村第一书记。”……

    返乡大学生王启望说,回乡当茶农不仅自己发家了,还带动周边农户致富,感到特别自豪;生态护林员王进友说,上山保护绿水青山,天天还能听鸟叫,生活很幸福;村民王政珠说,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助下,上夜校、搞养殖、种茶叶,还成了村“两委”班子成员;第一书记高力说,我们刚成立了一个村企,名叫1867建筑劳务公司。1867米,正是五指山的海拔。村民们怀揣对大山的爱,用这种质朴的方式去表达深情。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总感觉身边的故事、村里的变迁说不完。

    高力记得,座谈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总书记说:“共产党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好了还要再好,不能止步。”总书记还叮嘱,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高力表示,接下来,工作队要牢记嘱托,继续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毛纳村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村口一长串的旅游大巴,让记者一行见证了毛纳村旅游的火爆。

    “这里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导游的一句开场白,将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瞬间拉入热带雨林的情境:数不尽的巨叶植物、听不尽的虫鸣鸟叫、饱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雨林风光俨然是毛纳村的流量密码。

    住在村头的王秋婷,以前在外务工,2020年回到毛纳村后,看好村里的发展前景,开起了“连花酒坊”。“过去酿酒主要给自己家人喝,现在游客多,酿的黄姜糯米酒、山兰酒不够卖。靠着卖小吃、茶叶、水果、米酒,平均一天收入能有200元。”

    王秋婷的奶奶王连花今年70岁,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村里危房改造后住上了好房子,成了村里的保洁员,空闲的时候也帮孙女照看酒坊。对比过去的生活,老人幸福感十足,游客来时,自编自唱的黎族小调张口就能来几首。

    “她唱的是,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主义好,总书记好!”王秋婷笑着给大家解说。

    王莹告诉记者,这几年毛纳村在茶旅融合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村建设,着力改善村内基础设施,还成立了歌舞队和黎族童声合唱团,举办了“雨林与您”大型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

    2022年4月以来,毛纳村累计接待游客14.24万人次,同比增长486.22%;旅游收入达712.40万元,同比增长486.29%。毛纳村成了游客“网红打卡地”,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海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五椰级乡村旅游点”等荣誉称号。

    为了传承黎族文化,讲好毛纳村的故事,村寨在改造中完整保存了黎族元素:茅草屋、民族图腾、展示村民生活的壁画……“这些是毛纳村的‘魂’。”毛纳村村民、五指山市黎族民间故事传承人王碧莲告诉记者,几个月前,她刚刚在祖屋挂牌成立了“陶瓷制品制造坊”,搬来精美的黎陶制品,希望向游客展示黎陶制造技艺。

    过去几年里,她不仅向当地老人收集毛纳村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将村庄的发展变成导游词,还把搜集来的故事打印成宣传海报贴在祖屋中。“希望游客来到这里,不只看山、看水,还能看到毛纳村黎族儿女走向美好生活的奋斗史。”

    “我们也会将黎族竹竿舞、黎族共同舞、黎族长桌宴等纷纷融入文旅表演和体验项目,为乡村旅游注入活水与动力。”王莹说。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了还想见”。在毛纳村采访,时常能听到不远处村广场上传来竹竿舞的欢快节奏、婉转悠扬的鼻箫声、黎族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

    王莹告诉我们,总书记来到毛纳村“共同广场”时,伴随着的是欢快的竹竿舞、黎族民歌《欢迎您到黎寨来》的悠扬旋律。调研结束时,村民就是用这首《久久不见久久见》表达对总书记依依不舍的深情。

    “久久不见还想见!欢迎总书记再来黎寨毛纳村,看看我们的美好生活。”

    心声如歌,五指山作证。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