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4年01月08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3版:妇女工作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从“卖鱼姑娘”到“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的徐敏利

传承“桑基鱼塘”文化,带领乡亲共致富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 徐帆

    粉墙黛瓦、鱼翔水塘、鹭飞田间、翠竹摇曳……这一派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风光,源自远近闻名的荻港渔庄。

    荻港渔庄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荻港村,在当地,一提起渔庄的名字,村民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渔庄的“庄主”、女实业家——徐敏利。

    从卖鱼姑娘到经营轻工机械厂,从建起荻港渔庄到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徐敏利的经历写满奋斗。

    1979年,初中毕业的徐敏利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生活重担,开始了起早摸黑的卖鱼之路。“湖州仪凤桥的鱼市场5点开市,我每天凌晨1点就要起床,从荻港村划船把鱼送到市场上。下午卖完鱼回到家,还要去各个鱼塘拉鱼、结账,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徐敏利回忆道。

    一年四季无休地卖鱼虽然辛苦,但徐敏利咬着牙坚持了下来,还摸到了经营之道,攒下再发展的资金。

    2004年,在发现荻港有许多荒废湿地、老桑地、老池塘后,徐敏利萌生了利用荻港独特的自然条件建立一个集休闲、娱乐、垂钓为一体的渔庄的想法。虽然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但徐敏利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并去外地系统性学习农庄运营,并将这些经验带到了荻港。

    就这样,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为依托,徐敏利建起了集非遗餐饮、食品加工,特色民宿等休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荻港渔庄。

    经过近20年的发展,荻港渔庄已经获得全国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20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不忘回馈家乡。为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徐敏利的荻港渔庄内雇佣了600多名本村人,其中包括5名残疾人。结合本地“桑基鱼塘”特色产业,徐敏利还建立共富收购站,帮助解决了当地1500多户农户的农产品销路问题,并培训本村100多户研学人家共同参与研学,带动每家农户年增收近2万元。带领周边人致富的同时,徐敏利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在荻港公路大桥拓宽、农民公园建造等项目上,她带领家人积极捐款,主动解囊资助。此外,徐敏利还自筹资金600多万元,建造了和孚镇老年福利中心。

    徐敏利十分注重鱼桑文化的宣传与传承,她先后建立了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馆、农业文化遗产主题书屋,并组建了湖州市桑基鱼塘产业协会。“湖州桑基塘鱼”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

    2010年起,徐敏利发起并筹办鱼文化节,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渔业文化节庆。

    如今,鱼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十四届,年均吸引游客约80万人次,带动旅游和土特产销售超亿元。2023年8月,荻港渔庄还承接了“联合国赴华项目,2023中国文化行”,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各国贵宾们到访荻港村,体验荻港渔庄捕鱼、湖笔制作、缫丝、蚕丝纸等研学课程,品尝非遗陈家菜的大锅鱼,感受农业文化遗产魅力。

    今天的荻港村,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符号,联合国粮农组织曾评价这里是“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而徐敏利在这里一直想做的,就是坚持传承与发展,“用一生情怀哺万代鱼桑”。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