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4年07月02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6版:新女学周刊 阅读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栏目:品鉴坊

个体史书写中的女性谱系与家族影像

——读徐泓女士的《韩家往事》

    徐泓

    阅读提示

    《韩家往事》记述了天津韩氏家族的百年风云。韩家姐妹是20世纪中国女性中最早接受现代教育的一代先驱,她们的际遇与选择让我们得以窥见传统家族在这一变局中的沉浮与命运。借由信件、日记、老照片和访谈,作者用先辈悲欣交集的人生经历与彷徨求索的精神世界来对接大历史叙述,力图以个体来展现时代的宏阔与复杂,为每一个生命寻找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从而勾画出多层次、立体的历史图景。

    ■ 郭剑卿

    近年来,在个人史叙述日趋活跃、各种微观史书写渐渐“浮出地表”的潮流之下,许多有识之士如黄仁宇所言“戴上了显微镜的目光”,聚焦家族微观世界,拂去宏大历史叙事的遮蔽,还原血缘亲情视野中的别一种人格人性,满足了读者对有新意的个人史的热切期待。笔者之前写过书评的李零先生的《我的天地国亲师》、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最近读的徐泓女士的《韩家往事》,不仅再次触摸和感受了一个家族的历史脉搏与情感记忆,更绵延拓展描绘出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教育救国科学报国的族群图像。洋洋洒洒近600页的一册家史厚重庞大,涉及清末民初迄今近百年,一家四代近百人的过往种种。作者徐泓女士身兼资深新闻记者的素养和高知家庭的学养,不以名人之后自诩,依托良知和常识最大值接近历史本相人性真相,广泛搜求多方考证,力争可靠可信力避传奇演义,以合乎常理常情的姿态,尊崇先辈而无意拔高。本书多的是钩沉功夫与细节考证,间或情不自禁难掩动情的想象猜度。唯其如此,方显家族后代所持有的别一种温度知性与情智平衡。有时候甚至觉得笔下包含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隐忍,但是隐含在某些沉重的物是人非背后的叹惋沉思依稀可辨。是后人对祖先人性光辉的敬仰崇拜之情?抑或时代动荡下生命凋零的伤恸?为荣耀或受难者树碑立传的热血奔涌?又或者是亲情才情的激荡与共鸣?不一而足却又纠缠不清!真的是一言难尽常读常新。

    读史,更是读人。读《韩家往事》,我的私心更愿关注穿梭其中的家族女性——那些熟悉又亲切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家长里短”。几乎是本能的,我不自觉地在韩家女人们身上多有停留,乃至反复摩挲驻足深思。

    家族女性谱系

    首先有必要注意一下该书的结构。全书五章,分别以“南柳巷25号”(韩家两代)、“燕京大学”(韩家第三代)、“清华园甲所”(韩咏华梅贻琦家)、“麻线胡同2号”(韩恂华邝寿堃家、韩权华卫立煌家)、“燕东园40号”(韩德常徐献瑜家)为题,看似无厘头,实则串起韩家人的重要生活场域,进而勾勒出近百年来韩家女性的身影。你会发现,女性的足迹遍布家族生活各个领域,与家族史、日常生活史相关,也与现代中国的女子教育历史密切相关。如果说私家史、微观史多半指向处于社会边缘的普通人,那么韩家往事中的人物并不普通,韩家女婿中不乏中国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梅贻琦、卫立煌、傅铜、邝寿堃等教育家、实业家、科学家和抗日爱国将领。但是显赫的家世也有寻常人家的烟火生活。微观史也好,个体史也罢,强调来自个体与日常的力量,这恰恰是作者看待豪门巨室的一个重要角度。

    撇开天津八大家之首的韩家发家史,我特别注意作者讲述的家族女性第一人,乃是高祖母卞氏,作为韩家的传统女性,她的形象突破了我们对旧式家庭妇女的刻板印象。这位隐匿于深宅大院的大家族老太太,并非毫无例外的男权受害者,却是南柳巷25号的实际掌门人,“每临大事有静气,不言自威”。她沉稳内秀,养了“一团静气”的韩家五姐妹。她缠小脚不识字,却不妨碍其行事掷地有声。在子女教育上,她鼓励女儿们放天足,读书留洋深造。近代以降,因为国门的打开,韩家的女子们有机会接受完整系统的现代教育,踏上一条现代才女路。现代和传统的糅合成就了韩家女子们各个不同的履历,根本上乃是源于这些女子们自己对“人”的生活的自觉追求与实现。就《韩家往事》而言,一个家族的女性故事,从家庭到社会,从私人空间到公共场域,便能辐射编织一幅幅中国近现代女性的人生命运织锦。

    韩家女儿巾帼不让须眉,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中接受现代教育的一代先驱。韩恂华1914年入中国最早的女子师范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是觉悟社外围成员之一,1920年入北京大学第一批女旁听生,同年9月成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年级学生,后留学美国学习营养学,回国后任协和医院营养师。韩权华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预科,1924年转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改学音乐,专攻琵琶兼学二胡钢琴,毕业后赴美留学,回国后任教女子师范大学副教授,27岁再度赴美深造,后嫁国民党高级抗日爱国将领卫立煌,晚年回国参与国事。韩咏华先是入读中国最早的幼师学校,是清末民初第一代幼儿教育工作者,后成为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夫人,不以官太太自封,也不自以为是故步自封。尽妻职母职之余,依然自我学习提升。西南联大时期,校长夫人为解决生计参与制卖糕点,60岁独居美国开始找工作,学习护理、照顾盲童、首饰店卖货,自力更生自食其力,晚年回大陆定居,受到党和国家应有的尊重与优待。高珍作为韩家儿媳,早年毕业于直隶女子师范学校,后虽身为银行家夫人,却能淡泊自珍,是民国时代典型的知识女性。知识于她是修养的外化,举止文雅言语温和,惜花善画,有品有相。

    韩家第二代的女子们,身在现代中,浸润于传统间,在家国舞台上平衡自己的多重角色,相夫教子、人格独立,拥有一种渗透在实际生活中的女性力量。这力量有别于传统的夫唱妇随夫贵妻荣观念,也并非来自现代女性所强调的那种“女权”意识,这又是韩家女性突破刻板印象之处。

    更值得一提的是韩家第三代,有六个女子毕业于燕京大学。韩德常就读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学,1935年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高中师范科主修钢琴,受教于俄侨音乐家,与周小燕同届。她1938年转入燕京大学音乐系,此后致力于创作儿童歌曲,编写音乐教材,从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我国儿童音乐作曲家。韩德庄在燕京大学学习期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50年代担任全国妇联机要室秘书、邓颖超代理秘书。韩俊华女儿李惠年,是石评梅的女师大附中学生,1931年北师大毕业,留任体育系任音乐助教,1936年考取中法基金半官费留学生,赴法留学,致力于欧洲古典声乐现代声乐教育方法研究,1945年以音乐家身份参加第一届世界妇女大会。韩升华女儿傅愫斐、傅愫冬、傅愫和,韩恂华长女邝宇宽,从燕京大学毕业后学有专长,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无论教学、科研、政工都承担起重任。

    从传统文明迈向现代文明的新旧交替时期,家庭是考量社会文明程度的窗口,形塑家庭日常风貌的重要角色乃是女性。韩家后代人才济济,与家族女性重视自我追寻和自我实现的自觉密不可分,她们在不断“超越”的高点上塑造更加自足的自我,惠及后代发扬光大。面对历史,作者侧重展现家族女性平凡而非平庸的精神世界。那些侧重家常的记载,呈现的是现代知识女性温良寻常的体面与自尊。读者得以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家庭里,从不同方向发现、认识、欣赏女性的智慧。作者力图追踪到女性生命发展的自觉与自由内核,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强大的家族背影遮蔽的女儿/妻子/母亲的模糊面容,一个个无声的影子。

    家族影像史

    叶德辉《书林清话》有言:“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家族史的插图,是图文相携的史书,更多一份人间情味和老照片的趣味。《我的天地国亲师》中李零先生“咱爸咱妈”的全家福照片,《巨流河》中齐邦媛父母亲人照片的神态风度,使人在翻阅浏览时油然而生一种“时光”魅力和景仰之情。毫无疑问,个人史的出版确能因图增色、借图生情。插图追求图文并茂的视觉效果,增加读者阅读兴趣,这些外在效果倒也不难实现。但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的经验之谈,道出了“图”之于“史”的深层用意所在,“在那些可靠的来源的插图里,意外地可以使我们得见各时代的真实的社会的生活的情态”。在这一点上,《韩家往事》格外“惊艳”。我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全书插图140幅,凝聚作者搜罗编排的苦心与匠心,也构成一部鲜活的家族影像史,堪称“独家新闻”,弥足珍贵。不妨认为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又一个家族史入口。黑白光影之下的一颦一笑,人物的神情风貌乃至灵魂穿越时空力透纸背,具有文字无法替代的视觉冲击与人格想象。由此切入,读者随作者的人脸识别指点风流,嘈嘈切切,珠玉落盘,一路观赏聆听,及至走到最后一幅,是1988年,作者父母生前在自家小院盛开的“叶落花挺”前开心合影。余音袅袅,引人驻足沉思甚至眼热。全书“插图”及说明文字几乎可以独立为另一部完备的“图史”,每一幅照片都是一种“言说话语”,一个不可或缺的“史”的元素,是别一种“象形文字”,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情思,在读者则是一种美的惊艳,情的陶冶,生的慨叹。

    家族史之外,徐泓凭借其资深新闻记者的视野与格局,笔墨因人生情,涉笔成趣,在满足自己探求欲的同时,也为读者爬梳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和细节。诸如六姑父邝家的留学私家史延伸的留学潮回望、20世纪20—30年代高校音乐教育史一斑、20世纪40年代燕园夫人剪影所折射的现代知识女性气质等。书中近现代教育科学文化历史的多样和厚重、中国知识女性的人格与风格,言简意赅,跃然纸上,令人敬仰。如李小江所言:“往事,提供的不只是历史证词;更重要的,是历史事件引发的追记和当事人的思考——对此追踪,才能在阅读历史文本的同时看到‘别有洞天’。”

    (作者为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教授)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