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1年02月23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7版:新阅读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把“幽灵工作”从影子中拉出来

——读《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

    阅读提示

    “幽灵工作”是指帮助系统实现自动化的人力劳动。《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是第一本阐明“幽灵工作”如何构建人工智能的书,也是第一本讲述从事“幽灵工作”工人生活的书。“幽灵工作”少为人知、不稳定,且存在较大的安全漏洞,把“幽灵工作”从影子中拉出来,需要企业主、政策制定者、消费者和公民携手共进。

    ■ 蔡浩文

    现代生活被大数据和算法深深裹挟,我们获得的服务依靠着技术的魔力,但这样的“自动化”真的是AI独立完成的吗?NO!是人类和软件的协同工作,提供着看似自动化的服务。

    世纪文景新近推出的《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版)一书,是第一本阐明“幽灵工作”(ghost work)如何构建人工智能的书,也是第一本讲述从事“幽灵工作”工人生活的书。该书英文版问世后引发热议,曾获《金融时报》2019年评论家精选最佳图书奖。

    脆弱且没有安全感的“幽灵工作”从业者

    《销声匿迹》第一作者玛丽·格雷是人类学家,前不久荣获2020年度麦克阿瑟奖,现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任教。另一位作者西达尔特·苏里是计算机科学家,任微软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他们耗时5年,联手调研了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背后隐藏的人类劳动力。

    两位作者招募了一个研究团队,对来自美国和印度的工人做了200多次采访,收集了成千上万份调查问卷,研究了四种提供不同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幽灵工作”平台,也对按需劳工市场的其他关键参与者进行了研究,包括把平台转变为生意的人,以及在平台上雇用工人的人。

    根据本书,我对“幽灵工作”的理解是:工人被隐藏在平台之下,用户不知道他们存在;工人的个人价值被擦除,性格灵魂不为人知。比如,搜题APP里的平台老师从事的就是“幽灵工作”。

    在线评估猥亵图片并为其贴上标签和为互联网公司做单词和图片的分类和标记……书中采访到的“幽灵工作”从业者包括一些受过大学教育的全职父母、为了攒钱办婚礼或支持弟弟妹妹的学位而每周工作50个小时的大学生、通过赚取额外收入来填补社保支票的残疾人和退休职员等。该书还谈到一些工程师和企业家,他们创办和搭建了“幽灵工作”平台。这让我们意识到,从事“幽灵工作”与通过自由写作或研发软件没太大区别,但往往是脆弱且没有安全感的。

    工人流动性大、没有被认可的专业头衔、没有晋升的阶梯、任务有固定的体量和时限……“幽灵工作”有其独特的特点。在《销声匿迹》描述的世界中,看不见的线上工人大军由机器招聘、管理、付酬,甚至解雇,仿佛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反乌托邦科幻。

    设计更好的数字化工作未来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类是否会被取代的议论始终热度不减。有人警告:自动化及人工智能将淘汰人类的工作。据报道,2016年富士康工厂用机器人取代了6万名工人。经济学家估计,如果保持目前的增长趋势,到21世纪30年代初,仅美国就有38%的职业会随着科技创新而消失,或者实现半自动化。

    然而,当人工智能触及自身天花板,数以千计的企业会悄悄找人力完成这些项目,并按任务付费,这类新兴的工人将帮助系统完成自动化。正如《销声匿迹》作者所提出的,由于自动化永远存在“最后一公里”悖论,除了一些基本的决策,今天的人工智能必须依赖人类的参与才能运行。而那些无法预见的任务,也创造了临时劳工市场。

    临时劳工市场这条新的数字流水线把分散在各处的工人汇集起来,形成集体劳动力,不分昼夜地运行,横跨多个经济部门。这些工作被认为是更庞大的数字经济或平台经济的一部分,人们不假思索地称之为“零工”(gigs)。按需平台则是零工经济的监工,其盈利模式是在线上把购买人力和提供人力的双方匹配起来,形成一个由大量企业和匿名工人构成的双边市场。可是,没有一部劳工法完全适用于按需零工经济,这些工人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认可。

    面对“算法的残酷”和如此的就业前景,作者在书中竭力主张,工人们应该记住自己“不是这台机器上坏掉的齿轮……你可以用你的经验教会我们如何使工作的未来更有尊严和更加人性化”。与此同时,致力于自动化的私营企业则不能忽视工资以外的、激励人们工作的因素;平台设计应该适应而不是忽视“自动化的最后一英里”悖论,也不应该忽略或禁止人类协作和连接的冲动。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教授保罗·杜里什评价:“《销声匿迹》不仅针对当下的情势给出了细致入微的诊断,而且指明了面向一个更好的未来前行的路径。”

    在书中,作者提供了一份将“幽灵工作”转变为可持续按需就业的最优建议清单,包括10种解决方案:协作、共享工作区、启动快闪团队、建立对工人的共情、实行《好工作准则》、未来工人的安全保障……每一个都要求我们把最好的技术专长和社会知识结合起来。作者希望由此阐明,设计和构建更好的工作未来,是社会层面与技术层面的双重挑战。

    把“幽灵工作”从影子中拉出来,需要企业主、政策制定者、消费者和公民携手共进,需要用集体意志重新调整就业,朝着一个共同的未来前进,意识到我们必须相互做出有价值的贡献。正因如此,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芭芭拉·格罗兹推荐,每一位仰赖在线、按需劳工的公司CEO,每一位关注人工智能对于工作本质之影响的公民,都应该阅读《销声匿迹》这本书。

    (作者单位: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