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1年05月12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2版:时讯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五四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姚改改/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 浙大城市学院学生 陈婉仪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这样的话语,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们,都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而说起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则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缘起何处?这还要将时钟拨回到68年前。

    1953年12月下旬,毛泽东乘专列离京赴杭。列车上他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就是组织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组织起草宪法之地,位于杭州市西子湖畔的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现为“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从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这里度过了77个日夜,起草了宪法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正式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西湖稿”起草期间,毛主席住在刘庄,每天午后三点,他从刘庄出发来到这里,往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常常是午饭在夜里,晚饭在早晨。

    在毛主席当年工作过的办公室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看到,桌子上、柜子里,摆满了各种书籍和资料。其中包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还有一些西方国家宪法的译本。这些都是当时主席阅读研究的内容,起草宪法参考的资料。

    宪法的起草和讨论工作是在京杭两地同时开展的。在杭的宪法起草小组每写出一稿,就会发往北京,北京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初稿、二读稿、三读稿,一直到四读稿,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的工作才得以圆满结束。

    在这期间,两地共往来了11封电报和信件。记者观察手稿的落款时发现,很多时间都是凌晨两点。

    “也就是说,凌晨两点,当大多数人都已进入梦乡的时候,主席他们还在为宪法的起草工作忙碌着。”“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宣教部部长夏文玲介绍说。

    除了电报和信件,陈列馆还展示了毛主席关于宪法草案的批语。在“西湖稿”的起草过程中,毛主席亲自参加讨论,对草案的每一部分内容反复进行研究和论证,逐字逐句打磨。

    毛主席曾经说过,“这个宪法草案所以得人心,是什么理由呢?我看理由之一,就是起草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

    宪法草案正式发布后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在近3个月时间里,全国有1.5亿余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的公民参与了宪法制定,这在世界制宪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陈列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讨论期间,当时我国不少地方遭遇特大洪灾,各地都在组织抗洪,很多地方是在防洪堤坝上组织民众进行讨论的。洪水冲坏了公路、铁路,讨论意见便用油纸包裹好,通过飞机空运到北京。

    在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会议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正式公布后,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庆祝宪法的颁布。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当年很多人给孩子起名叫“宪法”。

    在宪法草案征集意见和正式诞生过程中,妇女广泛地参与了宪法的讨论和学习。政协全国委员会组织的宪法草案初稿座谈会第八组,全是女性的身影,其中有宋庆龄、邓颖超等;浙江麻纺织厂以妇女为主的工人报喜队,敲锣打鼓宣传宪法草案公布;参加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妇女代表学习宪法草案,代表之间互相讨论宪法,而会场外的普通妇女则是密切关注会议的进行;宪法诞生后,新疆汽车修配厂的维吾尔族女工们,争相阅读《新疆日报》上刊载的宪法。

    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有持久生命力。从对“五四宪法”逐条、逐字地反复打磨,到“八二宪法”制定过程中为期4个月的全民大讨论,再到对“八二宪法”做出的5次修改,宪法这一国家的根本大法,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愿望。

    “五四宪法”所秉承的民主性、科学性、开放性法治精神历久弥新,推动国家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砥砺前行。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