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1年10月19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6版:知·新女学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赋能母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乡村振兴

——基于对怀化会同县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

    编者按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民族地区部分贫困民众存在内生性动力不足问题,制约着外生性赋能的有效实现。结合所在高校在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实践,本文作者发现提高农村母亲家庭管理、家庭教育、家风培育、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能力素质,是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关键。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应以赋能母亲为重点,切中贫困要害,回归教育本源,加强农村家庭建设,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乡村振兴。

    ■ 廖鸿冰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民族地区部分贫困民众存在内生性动力不足问题,制约着外生性赋能的有效实现。201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发挥高校优势,助力民族地区构建高效完善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根据所在湖南女子学院在怀化会同县、溆浦县、永州双牌县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扶贫的实践,笔者发现提高农村母亲家庭管理、家庭教育、家风培育、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能力素质,是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关键。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应以赋能母亲为重点,切中贫困要害,回归教育本源,加强农村家庭建设,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乡村振兴。

    认知性潜能:强化价值引领,增强脱贫致富信心

    脱贫致富需要挖掘贫困民众的认知潜能,促进他们深化认知,树立脱贫信心,增强行动自觉。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充分挖掘本地民俗文化特色亮点,以文化熏陶激发“动力源”。

    一是强化价值引领,用文化带动教育扶贫。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形式丰富,影响深入。但随着人口和信息交流的加速,迷信邪教侵入。有些民众特别是中老年母亲将家庭贫困问题归咎邪教迷信,导致贫困加剧。

    针对这一现象,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既要保护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要强化价值引领,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增强民众的思想文化辨识力。应丰富宣传教育形式,成立思想扶贫宣传队、文化艺术表演队和社会工作服务队,实现思想扶贫到家、党恩教育到人、家政服务到户,带动当地民众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动意识。

    二是发挥妇联引导作用,激发农村母亲致富动力。发动农村基层妇联组织、“妇女之家”充分运用多种媒介,以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方式,向妇女群众广泛深入宣传党和政府扶贫开发、乡村振兴政策精神和惠民措施,树立和宣传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先进妇女典型,能引导贫困农村母亲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催生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实现自身脱贫致富的基础上,教育子女、带动身边、辐射广大贫困群众积极主动脱贫。

    内生性增能:育训结合,实现就业创业脱贫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扶贫的思想,发挥学校教育助力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智力优势,湖南女子学院以对口扶贫的民族地区县为主阵地,开展育训结合,积极助力民族地区贫困人群依靠技能实现就业创业,带动稳定脱贫。

    一是探索女性人才培养规律,招收民族地区学生,培育脱贫致富的内生力量。在招生时面向民族地区贫困考生倾斜,近三年湖南女院在怀化、张家界、湘西共招收260名少数民族学生。在教学中对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妇女事业发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女性人才;引导女性与家庭成员共同促进家庭和睦与下一代健康成长,增强家庭发展内生动力;培养立志扎根农村妇女事业和家庭建设教育的专业人才,为提升未来农村母亲素质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依托扶贫政策培训项目,深入民族地区,举办各类工作坊,可提升农村母亲家庭管理素养与就业创业技能。近三年湖南女院为民族地区女性养种植技能培训3期约150人、礼仪形象讲座1期50余人、女性健康讲座1期50余人、广场舞教学1期50余人;同时还选派专业技能强的学生驻扎民族地区,专题种养殖培训3期,引导农村母亲增强劳动光荣的观念,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以民族文化为引领,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民族地区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湖南女院在对口扶贫地区注重挖掘江永女书文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侗锦织造技艺文化,以民族文化品牌为引领,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及经济价值转化。同时协助民族地区加大“非遗”文化开发,与相关单位深度合作,带动当地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外生性赋能:坚持外联内育,构建乡村振兴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政策的同时,湖南女子学院积极争取政府各部门支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聚焦民族地区脱贫协作,不断链接资源供给和输入,合力推动民族地区贫困人群脱贫攻坚。

    一是实施校社合作,开展实地调研,为脱贫攻坚献计献策。借助基层社会组织、“妇女之家”等丰富触角,湖南女院组织各层面专题调研,深入了解脱贫攻坚中农村家庭建设现状,特别是了解贫困家庭中母亲家庭管理能力与素养状况,了解农村母亲在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倾听她们的心声,为党和政府精准制定推动农村母亲发展、促进家庭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和财政投入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实施校农合作,促进贫困群体增产增收。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校农合作”基地。在充分考虑农户得实惠的基础上,本着双方共赢原则,湖南女院推动对口扶贫相关单位优先采购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形成校农合作的产业扶贫工作机制。就对口帮扶的岭头村来说,该村扶贫户共73户,贫困人口234人,目前已脱贫71户,脱贫230人,仅有2户4人未脱贫(无劳、残疾、智障等原因)。

    三是实施校政合作,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为了加强民族地区妇女干部队伍建设和高层次女性专业人才培养,高校应推动学校与民族地区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以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开发利用、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发展与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中的综合优势,推进地方与高校产、学、研合作。

    (作者为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