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1年11月11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6版:美·什刹海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京西秋思

    回首一望,夕阳西下,半山腰马致远故居所在的山村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那么静谧和美丽。

    ■ 朱钦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曲作家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小令,恐怕无人不晓。不过在我的脑海里,那几句词勾画的悲凄的民生情景没有一个有具体的时空。所以,当朋友老孙国庆节前打来电话,问我愿不愿意第二天去门头沟参观包括马致远故居在内的古村落时,我一时有些懵了。天呐,原来我和马致远家的空间距离是如此相近!

    门头沟是北京西面的一个区,但因为山高路窄,我虽然在北京生活了30多年,并没有去过几次。老孙是个老北京人,对这一带的历史典故、人文地理如数家珍,成了我们一车人的好导游。第一站他带我们去了眺望永定河和门头沟区中心城镇的绝佳观景处——永定楼。过去的印象中,门头沟是个被煤炭污染得灰头土脸的地方,现在放眼望去,秋阳下天蓝水碧,花红树绿,早与以往不能同日而语了。在永定河河谷里,老孙指着高处那些穿山越岭的工程说,这条横贯门头沟的高速路修通后,今后来这里或者驾车去山西内蒙就一马平川了。

    因为在马栏村和举人村盘桓稍长,回程到了马致远故居所在的王平镇西落坡村,已经天有暮色了。虽然是一个小山村,但是这里居然通公交,颇感意外。车开进村里一块空地上,老孙拎着一瓶酒走进一个院子,一声招呼后,正在吃饭的韭园村(管理着包括西落坡等四个自然村的行政村)原老支书老王立马放下碗迎了出来,遗憾地告诉我们,你们来晚了点,纪念馆管理员刚下班回家了。饶是如此,他还是带着我们顺着坡道往马致远故居去。没走几步,一堵照壁的粉墙上几个字赫然映入眼帘:马致远故居。

    照壁前面正中位置立着的石头基座上是马致远的胸像。绕过照壁走到故居的门口,大门紧锁,扒门缝往里望,院中还有一尊马致远的坐像。他的塑像身后是一排北方乡村里常见的灰砖青瓦的小平房。房子的一侧,还塑有一匹永远活在他作品中的瘦马。当即在网上搜了下,从一堆图片中发现,原来这院子是一个四合院呢,有17间房,占地700多平方米。座像后面居然还有文字,记载了故居建设的由来:这院子原为马氏后人居住。2008年,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在镇里的支持下,与八九户马姓房主签约租赁20年,把这处荒废多年、近乎坍塌的小院建为马致远的纪念馆。这里的村民们世世代代地传说马致远是村里人,做过官,后来因对朝政不满,归隐在此,活了70多岁。

    把眼光从院子里收回,留意到大门边挂有“散曲文化教育基地”的牌匾。门两边还挂着一付木板制作的对联:山河沧桑久葆小桥流水人家,古道依旧无迹西风瘦马。这才发现故居门口有一个小石桥、小桥下边哗哗地流淌着从山上一处千年古泉流下来的溪水,正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在石碾边有一个景点告示,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正是对故居周围环境的真实写照。并认为马致远的另一首名曲《清江引·野兴》写的就是西落坡村:“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不过老孙告诉我,现在河北有地方对马致远是元大都人的权威说法提出了挑战。这事有趣,让专家学者们研究去吧。

    老王大约有六七十岁,独臂,一只眼睛似乎也受过伤。老孙和他熟识,来的路上就讲过他的故事:他原来在一个煤矿负责,在一次排爆事故中因伤致残。响应政策关停小煤窑后,一时间村民们的生计成了问题,老王挑起了村支书的担子,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品牌,使韭园村被评为首批北京市“最美乡村”。老王不仅在村民中口碑极佳,而且还有很厚的文学功底,会写诗词和元曲呢!这让我对这个外表看起来像个寻常老农的人平添了层尊重和佩服。

    放眼望去,村里多是平房和二层小楼,古色古香的房舍和干净整洁的街道,构成了富足、文明的现代乡村样貌。

    和老王告别时,看到他家门前缠绕在一起的一棵大树和一棵紫藤,心想哪怕是上面落有一个昏鸦,也再不会生出马致远那样的凄凉之感了!

    我们要去的下一个地方,是《天净沙·秋思》中提到的另一个事物:古道。在出村不远处的一条岔路口立着一个雕塑,其上有几个大字:京西古道。这还是区级文物保护景点。

    门头沟有很多存在了数百年的古道,是过去军队行军、商旅运货和香客们进山朝圣的通道,从韭园村到牛角岭正好就有一段。我们直接驱车来到了山上,从收费口进入。古道很陡峭,而且崎岖不平,尤其是牛角岭关城的券门里外,路就是在凸起的岩石上踩出来的。没走上多远就开始冒汗了。在这些被踩踏得光滑发亮的岩石上,有一个一个的圆洞是怎么回事呢?看了路边的告示牌,原来这是马帮驮队的牲口一脚一脚踩出来的,这一段共300多个。想想看,夕阳西下了,马致远老先生牵着他那匹瘦马(这样的路上可没法骑),无论去哪里,在这样的路上行走注定都是一趟苦旅,难怪他长叹“断肠人在天涯”。

    老孙说最苦的是在这样的道上运煤,那可是一个苦营生。他爷爷解放前就在西边从事运煤这一行。即使在平路上,“一不小心没有碾压到车辙里,重则翻车,轻则让木头制作的车轴折了。那得把煤一点点卸下来,然后把大车轮卸下来,再背着车轮去附近找大车店换车轴……我爷爷说一遇到这种情况,半条命就没了!”

    突然在古道上看到一个亭子,内有石碑一座,可惜已字迹模糊,所幸旁边有一个景观告示,告知这是“永远免夫交界碑”,内容说西山一带,村墟寥落,石厚田薄,当地人靠在煤窑里下苦力活命。如果还要拉夫派差,家里人糊口都成问题,因此县官接受了建议,对王平镇及附近几个地方的夫役予以免除。于是老百姓感恩戴德,立石碑以示感激。碑是雍正年间立的。别说,任何时候也有好官,只不过那时候的老百姓得有多好的运气才能遇上啊!哪比如今,遇上了一个好时代。

    快看快看,太阳要落山了!老孙大声叫道,回首一望,夕阳西下,半山腰马致远故居所在的山村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那么静谧和美丽。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