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1年12月30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8版:爱生活·时尚生活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打卡”国博,在中华文明回望中迎接新年

    “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展厅

    汉代鹿形青铜镇

    东汉灰陶摇钱树

    东汉陶鸮型五联罐

    西汉陶俑座灯

    战国猪形铜盒

    ·编者按·

    岁末,因为疫情不能远行,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辞旧迎新?打开新年的N种方式中,去博物馆可谓是一个温暖、益智又新鲜的玩法。

    旅行作家郭子鹰说博物馆是他少年时代的时光机,他曾说:“对我,博物馆是奇迹般的存在。博物馆能给我们的不止一个充满新奇见闻的下午或者孩子们嘈杂的笑声,它能给予孩子们最宝贵的馈赠,是开放的心胸和独立的思考。”如果说博物馆对孩子们来说是“奇迹般的存在”,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就是“打破次元壁的存在”。每次去国家博物馆,我都会被震撼、被牵引、被链接,内心产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那种来自骨子里的中华基因瞬间被点燃,照亮来时的路,也指明未来的方向。

    我们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博物馆也许可以告诉你。2022年就要来临,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辞旧迎新的方式,不妨去博物馆走走、看看。以古鉴今,抚今追昔,让我们更懂得感恩;过去造就未来,终点亦是起点,让我们更好拥抱未来。

    ■ 胡杨 文/摄

    每次去中国国家博物馆,我心里都有一种声音:这里才是民族自豪感升起的地方。12月23日,我和女友顶着寒潮携手去国家博物馆,用“看展”为2021年画上圆满句号。上次我去国博还是去年参观“孔子文化展”,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知道“那里”有什么大展,只要去走走,就是一种链接——站在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面前,仰望现代科技发展的轨迹,我们在感叹自己渺小无知的同时,徒生对中华文明的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

    “一粒碳化米”:“稻·源·启明”,民以食为天

    “那一群人,那一粒米,那一缕炊烟,那一抹红,那一个时代”,“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以5个巧妙的单元设计,带领我们踏上“上山文化”的考古之旅。该展览揭示了3个“中国最早”:最早的碳化稻米(2006年浙江省浦江上山遗址出土);最早的彩陶(新石器时代,距今1100—8500年,浙江省义乌桥头遗址出土);最早定居村落遗迹(以沙盘及展板形式呈现)。展览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文物近200件,还有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写的“万年上山,世界稻源”。

    “上山文化”起源于2000年11月考古学家在浙江省浦江县发现的上山遗址,此后陆续发现了一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和大量彩陶遗存,充分证明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

    透过放大镜凝视那颗已斑驳发黄的稻米,我仿佛聆听了一首穿越万年的“风吹麦浪”。追古惜今,不由想起那首孩童都会背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信元旦或寒假父母带孩子来这里参观,定会收获不一样的成果。

    “灰陶摇钱树”:“江天万里”,繁荣的长江文化

    “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是我们去国博那天才正式开展的,展览通过不同时期长江流域主导环境的变化曲线,展示自然、科技的有序发展。其中《长江图》《长江万里图》《乾隆十六年南巡各地详图》《滇南盐井图》等多件文物,为近年来首次对公众展出。该展是继甲骨文文化展、《红楼梦》文化展、孔子文化展、大运河文化展后,国博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又一重要尝试。

    在展厅,我被一座东汉晚期的灰陶摇钱树吸引。在半圆形的底座上,辟邪兽环绕着一个圆柱仰首挺胸,张口、卷舌、怒目,表情却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四周还堆塑有人、蟾蜍、龙等纹饰。这是一种专用随葬品,盛行于东汉时期的四川地区。

    “倒泻银河鼓浪东,百舸万里画廊中”,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长江流域自古钟灵毓秀、地杰人灵,千百年来长江以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认同,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如今,长江经济带涉及中国11个省市,GDP总量占全国的45%,人口占比接近40%,已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

    “陶鸮型五联罐”:“海宇攸同”,南域明珠岭南

    “陶联罐是极具岭南特色的器物,盛食器。主要流行于西汉前期,有双联、三联、四联和五联等多种形式。此鸮形五联罐造型独特而生动,广州地区仅发现这一件。除联罐外,还有联体盒。此外,两广地区还出土过器内分割成若干格道的格盒、格盘,用途与联罐、联盒相近。”这是我在国博公众号按图索骥找到的文物介绍。如今在国博看展拍到的文物,大多都可在公号上找到相关介绍,聆听语音则是另一种相遇之喜。

    作为秦汉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实现了空前繁荣。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让我们有机会一睹两千多年前岭南历史文化的真实风貌。展览分为“南域明珠、四宇同光、美食美器、丝路序章”4个单元,展示了岭南地区辉煌的古代历史文化面貌与特色。

    这个陶制鸮型五联罐令人过目不忘,造型是5个大小不一的猫头鹰,像一个充满爱的猫头鹰家庭,形象逼真生动。作为“猫头鹰控”的我拍照后立刻发了朋友圈,赞叹古人的“趣味”与精湛工艺。而长约1.73米、红灿灿、亮闪闪的“丝缕玉衣”是另一个“吸睛”展品,此为连缀成片的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专用殓具,因编制羽片材料的不同分为金、银、铜、丝等不同缕衣。

    “鹿形青铜镇”:“长城内外皆故乡”,民族团结如一家

    在“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的240多件套精品文物中,我被一尊“鹿形嵌贝鎏金青铜镇”吸引。听语音解说道:“席是中原地区家具的最原始形态,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中原地区的人都是坐在席垫之上的。为了防止在起身或落座时席子角折卷,古人设计了专门用来压席角的镇,放在席的四隅。最早的席镇发现于西周时期,多呈秤砣状,质地有玉、青瓷、金属多种。秦汉时期,铜镇较多,装饰得十分华丽,还创制了很多动物形镇。鹿是草原上常见动物,这件鹿形青铜镇,鹿为伏卧状姿态,表面鎏金并彩绘,背部嵌天然贝壳,巧妙利用海贝天然的色泽和纹饰还原了鹿的皮毛质感,使其达到了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交融的杰作。”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长城地带”,是游牧和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地带,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展览以“农牧结合的早期形态”“长城的修建与民族交融”“长城沿线多元文化的交融”3部分,系统揭示了内蒙古地区几千年来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融合和升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观展也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新年假期,不妨带着孩子来国博一游,从民以食为天的“稻米”开篇,游走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感受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于震撼、敬畏、感恩中辞旧迎新,体验一次在国家博物馆里隆重的“迎新仪式”。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