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2年09月22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6版:美·什刹海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十年聚散云逐月

    十年一瞬而过,人海来来往往,如今在“感情和婚姻”这个命题前困惑的年轻人,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些年轻人……

    ■ 李咏瑾

    象征着团圆的中秋才过,突然想写写“女性的单身”这个“命题”。

    将“单身”与“命题”这两个词结合起来,仿佛有一种特别的况味,“命题”两个字拆开,可不就是命运给予的问题、题目?而“单身”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答,我思索了很久,十年过去,现在才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远山墨痕一般的答案。

    十年之前,我单身得无忧无虑,虽然彼时也二十望三,但仍自觉年轻,可在老一辈人眼里,早已是不折不扣的大龄女青年。那时的我,通过毕业几年的努力,新的生活正如延绵的锦绣一般在我眼前渐次展开:出版了第一本书,工作上也备受认可,已经开始在攒钱买房……那真是人生最好的金色年华,青春的脸庞因为有了把握命运的底气,每一天都活得更加的生机勃勃,我想行更远的路,看更多的云,让双足感受更多激越的流水,透过指尖,让更多半明半暗的光芒折射到自己的脸上……耳边,却听到单位过分热心而忧心忡忡的年长同事在说:“你妈都不催你结婚吗?”“女孩子没几年青春……”“时间一晃就过去了……”然后她们又絮叨着说了一些“高龄产妇”“男人不喜欢女强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可怕字眼。

    当时,我并不打算拿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去投入这样的纠结,我也并不觉得女性在最好的年华里一定要结婚才不算浪费时间,但我并不排斥一份真挚的美好的感情,相反,我看重它、期待它,甚至可能因为本身带一点文艺气质的缘故,所以对感情有着比世俗功利更为不一样的纯粹期盼——唯独不希望它成为一个让颈脖沉重的枷锁,或者说到了时限就一定要完成的义务。

    但我周围所有人似乎都在为我的大龄而忧心忡忡,老有人无形之中向我吐露一些负面案例,比如留学归来的女博士因为年纪大、学历高而在相亲市场备受嫌弃;比如谁谁谁因为大龄结婚而生育困难不得不去做试管婴儿。最触目惊心的画面来自本地人民公园的相亲角,据说铁丝上一溜烟挂的全是大龄优质单身女的资料,鲜有单身男的父母前来问津……

    连春节回到家,我发觉爸妈也被传递了这样类似的焦虑。

    眼看着周围人家结婚的姑娘越来越多,爸妈的心情如同冬至后的冰霜一般日渐沉重,我能想象他们的感受,就好像一路给自己看好的长跑运动员加油,没想到那运动员在人生的漫漫跑道中越跑越落后、不断被人超越……春节回到家里,我妈从茶几下面的小抽屉里掏出一小包一小包精美各异的喜糖,这都是她记不得参加了多少次婚礼拿回来的。只见她满脸失落地把那些喜糖在我面前一倒倒了五彩斑斓的一小堆:“你多吃几块,沾沾别人的喜气……”

    我一直认为不管年龄几何,感情和婚姻都是个体的事,是一种很私人化的体验,但没想到它渐渐成为一种引发了讨论的社会现象。十年前,“剩男剩女”的说法刚出现不久,甚至因为其中包含的歧视色彩还引发了一定的争议,有人建议用“盛开”的“盛”来代替“剩”,寓意30+正是人一生中犹如花朵盛放的年华,但是对彼时被催婚的“80后”而言,再怎么“盛”,在与传统眼光的对峙中也往往容易败下阵来。“相亲”逐渐取代顺其自然的邂逅,成为接下来十年中社会行为学上的一大热词。

    峰回路转中,我最终也走进了属于我的那份婚姻,但类似于“无心插柳”的状态:在一次采访中,认识了朋友甲;在采访甲的过程中,他的合作伙伴乙正在策划一个沉浸式的诗歌朗诵会;在朗诵活动现场,我抽签随机朗诵了一位陌生诗人的新作,凑巧认识了正在现场的原作者丙……命运就这样草蛇灰线地绵延千里,就好像一条小小的河流不断向前奔腾,时而在这里拐一个弯,时而又在那里好像即将干涸,忽然又从旁边分出一条支流继续潺潺……

    随着这条人际关系脉络不断向下延伸,我认识了一位北大的朋友,按照甲乙丙丁天干地支来排的话,都忘了排到哪儿了,这位朋友很欣赏我的文章,时常在朋友圈里转发我的新作。一次,他转发了一篇我新写的时评,而我未来的先生,正是他茫茫朋友圈中无意点赞的一个人。

    彼时,是一个秋雨潇潇的夜晚,我未来的先生正独自在家里练字,笔墨酣畅的时候,炉上的水开了,他放下手中的笔,给自己沏了一盏茶来喝,就喝茶的半刻工夫,他随意拿起了旁边静音的手机,匆匆浏览了一下朋友圈,打开一篇文章,上下滑动看了几分钟,再退出来点了一个赞。

    “当时哪知道这个赞对我的下半生带来了如此重大的影响。”后来,先生回想起当日的缘起,和我开着玩笑:“朋友圈每天有多少海量的信息来不及看啊,当时怎么就幸好沏了那盏茶,怎么就幸好点了这个赞呢。”

    有一个“六度空间理论”,即世界上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不超过六个认识的朋友就能建立联系。可我和先生辗辗转转的认识,中间的朋友何止六个。我想,这也许就符合感情本身自然而然、捉摸不定的规律:看似三两分巧合,又带着一两分笃定,就像你不知道春雨会在哪一天的深夜时分落下,但你知道它总会在某一个时刻随风而来,如果你那时正好醒着,那你就披衣起来触摸一下它滴落在手背上的凉意,或者在轻而淡的晨霭中感受一下它是如何催开了深巷的杏花……

    十年一瞬而过,人海来来往往,如今在“感情和婚姻”这个命题前困惑的年轻人,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些年轻人。随着晚婚时间年复一年地推迟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这个话题像潮汐一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前些天一则新闻再度让人大跌眼镜: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未来结婚意愿高于预期,近六成受访者希望在26~30岁走入婚姻殿堂。可见任何时候年轻人都没有放弃对美好婚姻的期待,只是这个选择的过程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贴合不同的个体而已。周围的环境也对年轻人的选择给予了更多的包容,这也是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观念积极转变的一种投射。

    而我的掌心早已握住了属于我的那朵桃花,有时低头看看、嗅嗅,觉得幸运,亦觉得淡然。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