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2年11月17日

关注此公众号看
《中国妇女报》

第5版:美·看点
我给文章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文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在那溢出的一丝悲伤中,我们也会被影片中的某个瞬间所触动,例如,在女作家的真实身份没有曝光前女性之间真挚的友谊,例如,那些真实存在的底层女性的生存困境。

《乌斯特雷姆》:她们的人生从此不再相交

    ■ 吴玫

    因为主演是朱丽叶·比诺什,才会去欣赏法国电影《乌斯特雷姆》,至于原因,导演埃玛努埃莱·卡雷尔为什么要给电影安排一个我们读起来特别费劲的片名?

    电影好看,就去按图索骥——原来,这是根据弗洛伦斯·奥贝纳斯的小说《乌斯特雷姆的码头》改编而成的电影。那么,将片名意译成“两个世界之间”或者“失业风暴”,都辜负了原著作者特意将地名标注在封面的一片苦心,因为弗洛伦斯·奥贝纳斯的愿望是,客观地再现发生在乌斯特雷姆码头的故事。而当埃玛努埃莱·卡雷尔决定将《乌斯特雷姆的码头》影视化,他不想放弃弗洛伦斯·奥贝纳斯这样的良心作家隐藏在文字里的社会责任,写作者因此来到了台前,她就是由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作家玛丽安。

    因此,我为我看完第一遍电影后在笔记本上留下的那句话,感到不好意思。那句话说:索性让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角色真的丧失了经济来源,不得不充当清洁女工来维持生计呢?

    倒不是因为《英国情人》《蓝》《布拉格之恋》等著名电影的女主角,成为清洁女工后不肯放弃优雅、高贵的扮相,从而显得与清洁女工的形象格格不入。就像年近花甲的朱丽叶·比诺什从来不肯操心自己脸上的皱纹又多了几许一样,她也不为角色的背景而刻意改变自己的举手投足,奇怪的是,朱丽叶·比诺什还是那个朱丽叶·比诺什,一踏进《乌斯特雷姆》成为玛丽安以后,除了拿起清洁工具打扫卫生时因角色设定动作故意显得特别笨拙外,这个女演员俨然已是一名生活在法国社会底层的女性。索性让玛丽安成为失败作家、不得不去做清洁女工来养活自己——倒是生出这样念头的观影者,非常不愿意接受这样一种事实:清洁女工竭尽全力也换不来衣食无忧的生活,是一种社会常态,而非偶发事件。

    不相信影片所呈现的清洁女工的生活现状真实不虚的观影者,大概也不能接受电影的结局:玛丽安充当清洁女工期间所经历的一切成为一本书后,把与之同甘共苦过的姐妹请到了新书发布现场。然而,最应该出现的克里斯丁却没有现身。失望并且倍感失落的玛丽安不甘心地将目光投向了远处,她看见了自己与克里斯丁共同的朋友路易斯。玛丽安起身向前,被告知克里斯丁正在乌斯特雷姆等她。这可让玛丽安犯了难,哪怕放弃新书发布会后循例会有的酒会,她也不能抛下特意赶来的那些清洁工姐妹吧?但玛丽安还是跟随路易斯来到了码头。

    问题来了:在玛丽安下沉到清洁女工这一职业的过程中,克里斯丁究竟给过玛丽安什么样的帮助,才能让作家放下酒会和其他朋友?

    将影片看到这里的影迷心知肚明,在电影中与其说是克里斯丁帮助了玛丽安,不如说是玛丽安给了克里斯丁很大的便利。

    克里斯丁是个单亲妈妈,是3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养活3个孩子和自己,她必须选择小时工资最高的活儿,那就是去停靠在乌斯特雷姆码头的游轮上清洁客房。对克里斯丁这样的清洁女工而言,豪华游轮就是地狱,每晚,豪华游轮停靠在码头,清洁工们就得赶紧上船,在有限的停靠时间内,完成打扫工作。从天色擦黑干到东方既白,下班后清洁工们一个个都累到抬不起手来……

    而克里斯丁还有另一个难题。实在是囊中羞涩,克里斯丁只能每天步行去码头上班,单程需要1个小时。想象一下,步行1个小时将耗费掉多少克里斯丁本就不够用的体力?所以,当好心人借给玛丽安一辆虽破旧不堪但能正常行驶的汽车后,她又心甘情愿地让克里斯丁搭车,玛丽安给了克里斯丁什么样的帮助,显而易见。

    那么,意外获知玛丽安的真实身份后从此避而不见亲密相伴了一段日子的“同事”,克里斯丁做何感想?

    要付房租,要替3个孩子挣学费,克里斯丁的日子的确难过。无论单亲妈妈的身份设定暗示着什么,但克里斯丁没有为自己的过往汗颜过,所以,她丝毫没有觉得,趁玛丽安不在车里偷偷翻检她包里的钱夹确认玛丽安的生日,会引起旁人的怀疑。她也不会因为玛丽安在回家路上看见大海自然而然跃入其中畅游一番的闲情逸致,而疑惑玛丽安从作家到清洁女工之中有没有隐情。

    接过克里斯丁为她准备的生日礼物之后,玛丽安说那句“到死也要戴着它”的誓言时纵然激动之情已经溢出了银幕,克里斯丁都没有想过要去破解暗藏在其中的玛丽安真实身份的草蛇灰线,为什么?克里斯丁的生活逻辑非常简单,真实地活着,所以,她才那么痛恨假装跨越了两人之间社会距离的玛丽安。

    倒是抱持“索性让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角色真的丧失了经济来源,不得不充当清洁女工来维持生计”观点的我们,明明知道作家与清洁女工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却还幻想意外会弥合两者之间的鸿沟。

    所以,《乌斯特雷姆》的结尾是点睛之笔。当玛丽安问两人的关系还能不能回到从前?克里斯丁拿出一件橘色的马甲示意她:穿上它,再和我们去游轮上做一晚清洁工,我们就还是好姐妹。

    看到这里,我故意按下暂停键,设想接下来玛丽安会怎么办?她当然会接过克里斯丁递过来的橘色马甲,跟着克里斯丁和路易斯上了船……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电影结局?生活尽管苦涩,总有不期而来的意外会给生活加点糖。

    只是,影片的创作者更愿意相信,令人惊喜的意外很少光顾这个世界失意的人群,完成了一本关于清洁女工真实生活状况书籍的玛丽安,再踏足游轮只能是豪华客房的客人,而克里斯丁注定只能继续做她的清洁工。那条作为生日礼物的项链,虽然还挂在玛丽安的脖子上,且很有可能永远挂在那儿,但玛丽安与克里斯丁的生活轨迹因为一本书而重叠后将再无相交的可能,这就是《乌斯特雷姆》表述的那个社会的常态,虽令人痛恨也却叫人无可奈何。

    从《乌斯特雷姆》关注的社会议题来说,其现实意义深远,而在那溢出的一丝悲伤中,我们也会被影片中的某个瞬间所触动,例如,在女作家的真实身份没有曝光前女性之间真挚的友谊,例如,那些真实存在的底层女性的生存困境。

+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